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9625 点击:

作者:王筱婷 古俊伟
  【摘要】本文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影响中国大学生跨文化实践路径的因素。研究发现,专业、年级、英语专业四级成绩、跨文化類课程、出国经历、跨文化冲突经历、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知程度以及对自己跨文化能力的评价均会影响中国大学生跨文化实践路径的选择。
  【关键词】跨文化;实践路径;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王筱婷,古俊伟,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英语类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形成的路经研究——以辽宁师范大学和大连外国语大学为例,项目编号:201810165017,项目负责人:王筱婷,指导教师:古俊伟。
  一、文献综述
  除了跨文化教学路径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之外,跨文化实践路径对于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每年都有学者对大学生的跨文化实践路径进行研究。彭仁忠(2016)确立了国内社交媒体、国外社交媒体、国内跨文化交流活动、国外跨文化交流活动、文化产品、多媒体与课程 6 个跨文化实践维度,并利用方程结构模型对以上6个跨文化实践维度进行重要性分析。李晓英(2017)从国内社交媒体、国外社交媒体、国内跨文化交流活动、国外跨文化交流活动、文化产品、多媒体与课程以及教师的跨文化意识7个维度进行探讨,研究其对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影响。王娟(2018)也是从国内外社交媒体、国内外跨文化交流活动、文化产品、多媒体与课程 6 个跨文化实践路径出发,探讨跨文化实践路径与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是否具有相关性。
  从研究内容上看,大多学者只是探讨了跨文化实践路径与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关系,而缺乏对中国大学生跨文化实践路径影响因素的研究。从研究方法上看,大多研究也只是基于定性分析,缺乏定量分析。
  二、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专业、性别、年级、英语专业四级成绩、跨文化类课程、出国经历、跨文化冲突经历、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知程度以及对自己跨文化能力的评价等因素对中国英语类专业大学生跨文化实践路径的影响。
  2.研究样本:本研究的样本是来自辽宁师范大学和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的824名一至四年级本科学生。其中398名学生来自辽宁师范大学,426名学生来自大连外国语大学。
  3.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收回有效问卷824份,并采用SPSS Statistics 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在问卷中设定了10种可能影响中国大学生跨文化实践路径的因素:专业、性别、年级、英语专业四级成绩、跨文化类课程、出国经历、跨文化冲突经历、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知程度以及对自己跨文化能力的评价。此外,本研究提出并测量了30项跨文化实践路径,将每项跨文化实践路径的频率设定在“0”表示“从不”和“4”表示“总是”之间。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变量将30项跨文化实践路径归为6类,包括国内社交媒体、国外社交媒体、国内跨文化交流活动、国外跨文化交流活动、文化产品以及多媒体。
  三、影响大学生跨文化实践路径的因素
  研究将专业、性别、年级、英语专业四级成绩、跨文化类课程、出国经历、跨文化冲突经历、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知程度以及对自己跨文化能力的评价等10个自变量作为分组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作为因子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学生们在六大类跨文化路径使用上的差异。
  1.专业。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英语专业学生和翻译专业学生使用国内社交媒体的频率均值分别为1.95和2.19,显著性水平为.002;英语专业学生和翻译专业学生参加国内跨文化交流活动的频率均值分别为2.07和2.27,显著性水平为.014;英语专业学生和翻译专业学生使用文化产品的频率均值分别为2.47和2.63,显著性水平为.031。和英语专业大学生相比,翻译专业大学生使用以上3类跨文化实践路径的频率更高。
  2.性别。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男女生在跨文化实践路径的使用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年级。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 2018级学生参加国外跨文化交流活动的频率均值是2.11,2015级是1.79,显著性水平为.014,因此2018级学生参加国外跨文化交流活动的频率显著性地高于2015级。总体上看,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大学生参加国外跨文化交流活动的频率逐渐减少。
  4.英语专业四级成绩。研究首先筛选样本,将533名尚未参加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同学排除在外,对剩余291名学生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发现,英语专业四级成绩及格的同学使用国内社交媒体的频率均值为2.12,成绩优秀的同学使用国内社交媒体的频率均值为1.68,显著性水平为.039。由此可见,英语专业四级成绩及格的同学较比专业四级成绩优秀的同学使用国内社交媒体频率更高。
  5.跨文化类课程。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选修过跨文化类课程与没选修过跨文化类课程的学生使用文化产品的频率均值分别为2.58和2.44,显著性水平为.040;选修过跨文化类课程与没选修过跨文化类课程的学生使用多媒体的频率均值分别为3.30和3.14,显著性水平为.004。数据表明,选修过跨文化类课程的学生使用文化产品以及多媒体的频率更高。
  6.出国经历。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有过出国经历的学生和没有出国经历的学生使用国外社交媒体的频率均值分别为2.19和1.88,显著性水平为.035;有过出国经历的学生和没有出国经历的学生参加国外跨文化交流活动的频率均值分别为2.58和1.95,显著性水平为.000。由此可见,有过出国经历的学生在使用国外社交媒体以及参加国外跨文化交流活动的频率均显著性地高于没有出国经历的学生。这一结果和人们逻辑推理的结果相符合。
  7.跨文化冲突经历。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有过跨文化冲突经历的学生使用多媒体的频率均值为3.35,没有跨文化冲突经历的学生使用多媒体的频率均值为3.18,,显著性水平为.005。数据表明,有过跨文化冲突经历的学生使用多媒体的频率更高。
  8.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不同的学生在国内社交媒体、国外社交媒体、国内跨文化交流活动、文化产品以及多媒体5类跨文化实践路径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总体而言,对中国文化认知程度越高的学生使用以上5类跨文化实践路径的频率越高。
  9.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知程度。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知程度”不同的学生在国内社交媒体、国外社交媒体、国内跨文化交流活动、国外跨文化交流活动、文化产品以及多媒体6类跨文化实践路径的使用频率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从总体上看,对英语国家文化认知程度越高的学生,使用各类跨文化实践路径的频率越高。
  10.对自己跨文化能力的评价。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对自己跨文化能力的评价”不同的学生在国内社交媒体、国外社交媒体、国内跨文化交流活动、国外跨文化交流活动、文化产品以及多媒体6类跨文化实践路径的使用频率上也均都存在显著性差异。总体来看,对自己跨文化能力评价越高的学生,使用各类跨文化实践路径的频率越高。
  四、结语
  研究发现,专业、年级、英语专业四级成绩、跨文化类课程、出国经历、跨文化冲突经历、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知程度以及对自己跨文化能力的评价对跨文化实践路径存在显著性影响。总体而言,选修过跨文化类课程、有过出国经历和跨文化冲突经历的学生在一些跨文化实践路径的使用频率上要高于没有此类经历的学生;对中国文化认知程度、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知程度以及对自己跨文化能力的评价越高的学生使用各类跨文化实践路径的频率越高。因此,中国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跨文化类课程,增强对中国文化以及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知,在跨文化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跨文化能力。
  参考文献:
  [1]彭仁忠,吴卫平.跨文化能力视域下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接触路径研究[J].外语界,2016(01):70-78.
  [2]李晓英.大学生跨文化接触路径探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7 (05):39-41+50.
  [3]王娟.跨文化接触路径对跨文化能力影响的调查研究[D].中北大学硕士论文,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