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ji@xiaoyuanyingyu.com
作者:龙家金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中职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存在的问题,尝试创设语境“给外教介绍景点”,增强景点名称的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深挖景点文化背景的根源、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推出情景小短剧“fate to meet有缘相会 ”等,从四个维度“文化知识”“文化态度”“文化品格”“文化意识”来助力中职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和实践。
【关键词】语境;中职英语;文化意识;有缘相会
【作者简介】龙家金(1977.08-),男 ,湖南吉首人,杭州市良渚职业高级中学,中学一级,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职教英语在语境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一、中职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的现状分析
中职学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中考后分数段的学生,他们的英语知识基础不一,学习能力不一, 学习专业不一,目标不一 ,家长对学生的要求不一。整体英语文化意识淡薄,缺乏增强文化意识的课堂实践。
基于中职学生的个性特征,结合学生专业特征,灵活性地创设语境,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助力中职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
二、创设语境是中职英语文化意识培养有效途径的理论依据
何为语境?施旭认为语境就是语篇(文本/会话)所发生的环境,包括人和事,时间和地点。胡壮麟认为也可以指语篇内部的环境,说话人所在语言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可称之为文化语境。
故此,我们应该好好利用教材中所包含的语境,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创设语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
1.是基于《中职英语教学大纲》实施的要求。《职高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并规定英语课程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笔者认为:没有一定程度的文化意识,不能提高中职生的文化素养,不能正确地国家情感认同,不能主动与世界文化交流。
2.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实践要求。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获取信息的主体,是学习知识的建构者。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协作、会话等获取信息的输入、内化吸收和体验感悟——这是新旧知识和经验的相互交替——最终达到所学知识建构的目的。
三、中职生英语文化意识在语境中培养的课堂实践
全球化背景下,外教走进中职校园已成常态。他们是动态的文化传播者,与外教互动的学习和工作,可以更逼真地创设语境,活跃英语课堂氛围。然而,中职生缺乏一定数量的词汇积累,教学活动难以高质量地开展。中职英语课本教材所包含的词汇不能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要。创设语境,可以拓展词汇的广度和深度,更好体现词汇的语言意义和文化的体验,满足教学活动的要求。
1.美丽的景点,传神的名字。笔者结合公开课英语基础模块2 Unit 7 so much to do before travel )“A Day In Hangzhou ”,尝试“创设语境助力中职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
笔者以“scenic spot”为中心词,创设语境,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说出自己所熟悉的杭州景点,与师生分享。
没有创设语境的课堂导入设计:世界各地标志性的景点图片和文字快速展览,然后问:“Do you know the scenic spots in Hangzhou ?”“What are they ?”“Would you like to introduce them to me ?”
经过实践证明,这样的传统教学导入模式,缺少生动逼真的语境,而显得枯燥乏味,激不起学生的兴趣。
创设语境后的导入:Boys and girls , attention please .This weekend ,our foreign teacher Yana is going to see around the West Lake , and she will ask you to introduce several scenic spots to her during the oral class tomorrow afternoon 。
源自生活需要,而创设这样的语境,切入口小,任务轻,介绍几处景点。学生乐意接受,几乎每个学生都要抢着说出“ the West Lake”“ the Broken Bridge ”和“Liu he Tower” 等等。这些单词普通而简单,但是却与本文的“文化意识培养”有密切联系。
笔者发现,学生所写所说出的景点非常零碎散乱,不利于长期牢记。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协助学生整理杭州景点名词,于是,笔者制作一个表格:
命名的根据 景点
By the name of person
By the name of bridge
By the name of mountain
By the name of river
By the name of …
通過表格归类单词,,学生更容易识记大量的词汇,不至于煞费苦心地死记硬背。通过句型“By the name of …”,强调景点名字的风俗人情和地理文化。
大量的语言输出,可以帮助学生内化学到的文化知识。语境的创设非常有针对性才能助力知识的内化和体验。
语境设置可以是词组、句子、对话和语篇。笔者再次抛出几个问题:
What are you favorite scenic spots ? Why ?
Can you describe some scenic spots to your family ?
问题的设置再次帮助学生巩固文化知识,促使学生在英语交际活动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一两个景点,并且用到beautiful、lovely 、nice charming 、interesting等单词,这样的问题答复,可以起到复习旧知识的作用。
相关推荐
[姚琨 孙耕梅] 培植英语文化环境,提升城市软实力
[何静] 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
[于杨] 高职高专课堂上的英语教学特点分析
[张丹丹] 中职学校电气自动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杨文婕] 如何培养中职生化学课堂实践应用能力
[史赛挺 郑军辉] 中职学校数控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探索
[徐萍] 档案文化价值及多元实现
[卓丽钦] 初中英语新课导入环节案列解析及反思
[邱敏] 关于小学中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的思考
[刘贝超] 农村小学英语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曹丽娜] 新媒体条件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探析
[肖雯] 陕南地方院校英语专业第二外语课程教学现状
[陶兰] 浅谈构建高中英语高效课堂的策略
[江婉明] 中职学校工学交替运行机制浅议
[陶慧敏] 关于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