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710 点击:

作者:韩晨融
  【摘要】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母的语言应该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语言。无论孩子的父母是什么民族、什么种族,来自什么社会阶层、什么家庭背景,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如何,他们的语言,特别是在儿童成长早期进行沟通时使用的语言会对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未来智力发育、学业表现等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第一部分对儿童心理学家贝蒂·哈特(Betty Hart)和托德·里斯利(Todd Risley)的“三千万词汇鸿沟”(The Thirty Million Words Gap)理论的详尽阐述就是证明这个观点的最好依据。当然,有效的早期语言干预不仅仅是大量的词汇输入,词汇的丰富程度、词汇功能的多样性以及父母自身的知识水平也同等重要。文章的第二部分则主要着眼于云南省贫困家庭子女如何脱贫,,如何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强调在全社会的重视和帮助下,贫困家庭的父母要积极承担起自我学习的重任,只有父母自身意识到家庭语言环境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贫困家庭幼儿的发育发展才会有一个跨时代的飞跃。
  【关键词】三千万词汇鸿沟理论;早期儿童语言发展;儿童早期家庭语言环境干预;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作者简介】韩晨融,云南师范大学。
  2018年有一本书在父母圈中火了一把,大家竞相推荐,书名是《 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作为一位四岁孩子的母亲,也作为一位教授语言的老师,我自然对这本书格外关注。在书的开头部分,作者讲述了一个他作为外科医生时的真实故事,以此来告诉读者们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两个先天听觉丧失的儿童在接受了一样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却有了完全不同的两个结局。一个孩子在恢复听力后逐渐与正常的儿童一样,完全融入正常人的世界;而另一个患儿却始终有交流障碍,无法自由地说话,上小学后的阅读水平也还停留在幼儿园阶段,需要在特殊学校进行学习。这件事对作者触动很大,一开始他并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最终,在研究了儿童心理学关于儿童语言学习相关理论后,他找到了答案。人工耳蜗给予孩子的只是一个听到声音的渠道,如果脱离开语言环境,这样的安装只是徒劳,孩子几乎不可能学好语言。这两个孩子在安装了人工耳蜗后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別其实是因为他们截然不同的家庭环境。“如果父母或早期主要照顾孩子的成人与孩子的交流甚少、词汇单一且缺乏互动性沟通,就很难刺激孩子去思考听到的声音有什么意义”(Dana and Beth and Leslie, 2017:21)。一个家庭能给予孩子的语言环境对一个孩子的语言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也直接决定了孩子将来在学业中的表现。
  一、“三千万词汇鸿沟”理论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贝蒂·哈特(Betty Hart)和托德·里斯利(Todd Risley)第一次提出了“三千万词汇鸿沟”(The Thirty Million Words Gap)这一著名的理论(下文简称“HR理论”),并发表在两人所著《意义深远的差距》(“Meaningful Differences”)一书中。这个理论的提出,在当时大大推动了社会思想的进步。因为在那个时代,乔姆斯基的理论被人们广泛接受。“乔姆斯基认为,大脑中有专门的语言装置,我们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具有掌握人类一切语言的能力……” (Dana and Beth and Leslie, 2017:27)语言能力是基因决定的,是“天生”的。而HR理论则告诉我们,所谓的“龙生龙,凤生凤”并不成立,儿童早期语言环境的塑造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是有影响的。
  两位心理学家一开始在幼儿园进行研究,主要是帮助来自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的儿童学习词汇,最终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这个项目叫作“刺柏花园儿童项目”。但最终这个项目以失败告终。通过反思他们发现,想快速提高4岁左右儿童的词汇数量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要保持住那些来自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孩子的学习能力几乎很难实现。到了小学阶段,他们的词汇进步能力几乎与没有受到干预的孩子一样。贝蒂和托德(2017)面对这个结果提出了一个假设:这种学习上的改变无法保持是因为与来自高收入、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孩子相比,在三岁前,也就是进入幼儿园前,这些低收入家庭孩子的词汇发展差异已经形成。为了证明这个假设是成立的,他们又进行了一项更为艰苦的研究。他们招募了42个家庭,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有13个,处于中等的有10个,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有13个,6个 来自贫困家庭。研究者在长达三年的跟踪数据收集中,持续关注了孩子们从9个月到3岁的成长状况,最终这项历尽艰辛才得以完成的研究得到了这样的结论:“社会经济水平、种族、性别、出生顺序都不能成为影响孩子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不管这个家庭是富有还是贫困,语言环境都是千差万别的。早期的语言环境【确实】会影响孩子最终的学习能力”(Dana and Beth and Leslie, 2017:31-32)。这个研究强调最多的是早期儿童语言环境中获取单词的数量,简单来说就是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家庭的孩子每日平均听到的词汇远多于贫困家庭的孩子,这样积累下来,到三岁时这两类家庭背景中成长的孩子词汇量就有了3000万的差距,这也就是著名的“三千万词汇鸿沟理论”。
  二、语言交流中所使用词汇的“质”同等重要
  但是简单地从数量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并不严谨,缺乏说服力。儿童早期语言环境中的干预也不是简单地多说几个词就可以影响到她们将来的学业。不可忽视的还有父母对孩子进行说话时语言中用词的丰富程度。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父母本身的文化水平会更高,教育背景也优于贫困家庭的父母,自然与孩子在日常的交流中会使用到的词汇就更丰富、更准确,也会更关注社会上发生的各类事件,会有意识地给儿童进行描述、讲解并激励他们对此发表评论。这样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的交流营造出的语言环境才会对孩子将来智力发展起到最佳的促进作用。
  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父母还具备的另一个优势也是与语言的丰富程度有关系的,那就是知识的丰富程度。在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中的父母,说话中涉及的词汇、谈论的话题与他们自身的学识是密不可分的,这样的差距也会显现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与贫困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之间。还有一方面是,贫困家庭中的父母在日常对话中使用强制性话语的频率远高于那些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中的父母,“不要”“停下来”“不许”,通常是他们对孩子说的最多的话。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理论中也一再强调,父母在面对从出生到三岁的孩子时,应该少说“不”,认识到负面话语的影响,应该告诉孩子该做什么,更多地鼓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