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364 点击:

作者:陈盈熙
  【摘要】隐喻除了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现象。概念隐喻基于文化和经验。在旅游形象的翻译过程中,有效地运用隐喻手法对旅游形象进行翻译尤为重要。本文试从旅游形象中隐喻与翻译的本质入手,探讨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即重点关注意象翻译的隐喻策略。
  【关键词】旅游形象翻译;概念隐喻;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陈盈熙(1986-),女,汉族,福建上杭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认知、心理学。
  【基金项目】2017广东省普通高校创新人才类项目青年创新人才项目(人文社科)《广东旅游形象的隐喻翻译研究》(2017WQNCX205);2016年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英语语言文学。
  一、引言
  旅游是全世界人类一项共同的文化活动,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各种经济交流形式蓬勃发展,除了国内游客走出去需要用到英语这一更为通用的语言,国外游客走进来的时候也需要通过英语来了解中国,因此,与旅游相关的语言文字翻译变得尤为重要。以往语言的转换研究多集中在语言学层面上,如翻译理論等,但近年来,由于心理语言学的盛起,基于语言认知的隐喻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旅游形象翻译过程中的隐喻策略,除了更近一步认识翻译过程,更是能拓展研究概念隐喻理论,这也是本文所关注的。
  二、旅游形象的隐喻与翻译
  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是人们感知、思维的一种主要方式,主要来自人类经验。概念隐喻基于文化和经验,不同文化中的隐喻有共同的,但也并不完全相同。这意味着,在翻译的时候,从源语言转换到目的语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隐喻的这种情况,如何准确地表达出源语中的隐喻表象。
  首先,我们应了解,隐喻的思维现象是普遍且正常的,隐喻思维机制是我们常见的概念,如时间、事件、因果关系、情感、伦理道德和商业等(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2017:245)。此外,隐喻的核心是推论,概念隐喻需要从一种领域推论得出关于其他领域的推断,在进行语言转换的时候,如翻译,需要从认知的角度及语言的功能上出发,考虑其蕴含的思维内容及语境的作用(陈盈熙,2019:26-27,35)。
  因为概念隐喻的存在,我们需要从一个概念域来思考另一个概念域的推理模式,这种跨域的系统对应即隐喻投射,它不是纯粹抽象和任意的,而是受自身经验所限,通过经验把两个概念域关联起来,进而完成映射。
  三、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
  翻译的本质是不同语言的意义转换。奈达认为的翻译是再现原语的信息,纽马克认为应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下义,意义和信息在本质上是不可分的(霍明杰,2018:66-72)。当源语的文化表其达出特有的意象,或两种语言的共同表述实为不同意义的意象,,传统的翻译即探讨使用带加注的直译、意译、换译、省略等,其本质源自概念隐喻这种认知方式。
  隐喻反映认知活动,翻译亦如是。体验性的认知经验,使得隐喻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认知作用。因此,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即重点关注意象翻译的隐喻策略。试分析广东省博物馆的中英对照宣传资料《广东历史文化陈列》:资料中介绍了广东最早的人类(Maba Man)、猎德龙舟(Dragon Boat)等。
  仅从这两个小标题中便不难看出旅游文本翻译的概念隐喻情况。例如,“广东最早的人类”,假如仅仅是直译,显然无法包含其丰富的源语文化,尤其对外国游客来说,只是平淡无奇的一种表述,然而,如果翻译成Maba Man,会吸引游客关注什么是Maba,此时源语域参与投射的因子就带有文化语境背景。而在“猎德龙舟”的翻译中,由于猎德是一个地名,对于游客来说并不吸引,如果直接音译,会带来不必要的信息,因此可直接省略,突出Dragon Boat即可。
  遗憾的是,旅游翻译中有不少包含艺术隐喻的范畴,在该资料中并没有翻译出来。如开篇的介绍语中提到的:“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分‘南粤源流’、‘扬帆世界’、‘继往开来’和‘粤海烽火’四部分……”。该句型的句子结构简单,但难在里面的隐喻形象,中文惯用的四字词语,生动且高度概括展现了广东人的历史,直接意译无法很好地表达源语的语言环境,而要把这些隐喻成功投射到目标语是不容易的。资料的处理直接省略了整个句子,直接用一句话表达:“It is one of the permanent exhibitions in the Museum”,完全没有表达出博物馆陈列的广东历史文化内涵。由此可见,概念隐喻的翻译是不易的,在翻译策略使用上要注意隐喻的表达,按目标语读者的认知习惯,先透彻理解源语中的概念,再将其投射到目标语中。
  四、结语
  广东经济发达,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各种大型展会使它备受外国人关注,因此,旅游形象的隐喻翻译承担着传递广东文化的责任,直接影响现有以及潜在游客的兴趣。在旅游形象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多考虑分析隐喻在源语中的意象,以及目标语中是否存在对应关系,从而恰当地进行翻译处理再加工,结合翻译技巧方法重现喻体或进行转换。
  参考文献:
  [1]陈盈熙.认知视角下广东旅游形象的隐喻英译[J].文教资料,2019 (5):26-27,35.
  [2]霍明杰.翻译过程中的概念隐喻[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8 (20):66-72.
  [3]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何文忠译.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