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8447 点击:

    作者:王若愚
      【摘要】文化空缺词是指那些源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另一种语言中并不存在,因此没有相应表达和直接解释的词语。语言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产物,文化空缺词恰恰从一个侧面表现出该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不同点和多样性。因此,如何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文化空缺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往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中华文化所特有的一些文化现象无法在学生所处的文化中找到相近的表达,给其理解造成困难。目前国内对于文化空缺词的研究集中在跨文化领域和翻译领域,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相关研究较少。对外汉语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跨文化行为,而翻译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一定会涉及的教学方法。基于该性质,本文试图结合文化空缺词在跨文化领域和翻译领域的相关研究,以文化空缺词为研究对象,对文化空缺词的类别进行划分,主要探讨文化空缺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进行翻译和教学,指出文化空缺词翻译策略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和英译中华经典名著时的不同,并从跨文化的角度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空缺词翻译提供几点意见,从而为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的文化空缺词教学提供启发。
      【关键词】文化空缺词;对外汉语教学;翻译
      【作者简介】王若愚,澳门科技大学。
      一、引言
      文化空缺词是指那些源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其“对应语”或“对等语”的现象,它是文化空缺在语言词汇层面的集中表现,承载了丰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因此理解文化空缺词对进一步了解所学习文化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文化空缺”一词,在近几十年的研究过程中,学者在跨文化交际、翻译等领域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较为系统的论述和研究。接受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生可能来自世界各地,研究如何更加准确和有效地向背景多元化的学生讲解和翻译中华文化特有的一些词汇,有助于学生在词语层面上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主体
      文化空缺词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他在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后提出了“偶然的遗漏”这一概念,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对于文化空缺词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空缺词语分类。将文化空缺词进行整合和分类,有助于对其整体规律进行把握,并有助于翻译研究,但学者们对文化空缺词的分类角度不尽相同,从分类角度的不同也可以看出文化空缺词在不同方面的特点。比如,谭载喜根据文化空缺词产生的原因进行分类,将其分为五类: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差异、宗教信仰差异、对客观世界认识差异、语言差异以及风俗习惯差异。何秋和从文化空缺词意义的角度将文化空缺词分为三类:完全空缺、半空缺和冲突空缺。郭先爱从词汇空缺的内容上进行分类,将文化空缺词分为物质生活方面的文化空缺词和社会文化上的文化空缺词。由此可见,学者对文化空缺词的分类标准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共识,但这样的不同也为我们认识文化空缺词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本文的分析倾向于将文化空缺词从意义的角度进行分类,即将其分为完全空缺、半空缺和冲突空缺三个方面,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其所属类别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翻译和教学方法。
      文化空缺词的翻译。文化空缺词因其自身的特点,成为英译中华经典时的一大难题,不少学者也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谭载喜认为文化空缺词最好不要直译,因为其背后丰富独特的文化含义可能会在直译的过程中造成歧义甚至误解。孙力认为翻译的过程是一种文化转换的过程,对于文化空缺词的翻译,他提出了五种翻译方法:音译、直译、音译加直译注释、意译和文化代替。学者们对文化空缺词的翻译各抒己见,有较多的研究和应对策略。的确,文化空缺词在翻译方面的研究是最多的,但是对文化空缺词翻译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这一领域的研究甚少,这也是本研究希望去填补的一块空白,即注重文化空缺词翻译如何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相比一般的文化空缺词的翻译,加上对外汉语教学这一语境会产生什么样的不同,基于这样的不同,尝试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能够有所启发。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空缺词翻译与翻译中华经典的目的不同,因此笔者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文化空缺词的翻译不必以追求“信、达、雅”作为准则。“信达雅”中的“信”指的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达”即通顺连贯,将意义顺畅地转达给读者;而“雅”最难以达到,它要求译者在忠实原文、流畅自然表达的基础上做到优美行文,传递出原文的神韵和精神。总结来说,翻译中的“信达雅”是对译文提出的一个要求,以最大限度地复现源语言文本的形式、内容和意境,而对外汉语教学是以教授学生汉语,了解中华文化为目的。基于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文化空缺词的翻译不应该单单停留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而应该关注对外汉语教学与翻译如何更好地结合。但目前相关的理论和著作较少,一般都是翻译谈翻译文化空缺词,对外汉语教学谈文化空缺词的教学。
      文化空缺词与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领域,学者们对文化空缺词这一现象既有较为积极的态度,也有保持中立和较消极的。毕继万认为学习研究文化空缺词有助于跨文化过程中,来自不同文化双方的相互理解和认识。也有学者认为,文化空缺词给交际双方增加了理解上的难度,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但不论态度如何,学者们均对文化空缺词这一现象给予肯定,存在即合理,肯定文化空缺词对于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以上三个方面就是文化空缺词相关研究的近况,本研究在严格意义上并不属于任何一个方面,因为它涉及对外汉语教学这一情景,但它同时与翻译、分类和跨文化方面的内容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大量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文化空缺词案例的研究,归纳前人在文化空缺词教学上的特点,并基于语料库和HSK词汇大纲,罗列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高频文化空缺词并进行归类,提出教学过程中的翻译方法,希望能够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空缺词的翻译和教学方法提供启发。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8(1):10-24.
      [2]潘先军.简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问题[J].汉字文化,2006 (1):54-57.
      [3]吴巧红.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及应对策略[J].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6(5):25-26.
      [4]朱海静,李秀娟,鞠海娜.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空缺词汇的翻译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4):56-57.
      [5]刘宏.跨文化交际中的空缺现象与文化观念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07):23-25.
      [6]孙力.汉英语言词汇空缺现象的文化因素及翻译对策[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7(02).
      [7]谭载喜.翻译中的语义对比试析[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8]杨卿.从英汉文化空缺詞看跨文化视角下的文化空缺现象[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