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8831 点击:

  【摘要】本文从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入手,,针对外语类专业目前的创新创业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求深入了解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水平和能力现状,从国内外社会环境、教育方法等方面思考导致差异产生的因素,探索外语类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思路、新模式。
  【关键词】外语类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
  【作者简介】王冬,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数字媒体;宁传锋,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
  一、前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通过对外语类高校的创新创业成果开展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创新创业的成果与高校的综合性及学科性的关联。综合性高校及理工科、经管类高校对于创新创业一直表现出更多的活力,创新创业的范围也涵盖广阔。相较之下,外语类院校在创新创业的成果上一直难以有更为突出的展现。对中外有关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的文献进行调查并对比,根据对中外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参考相关创新型创业能力评价指标,结合在教学和实践中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与反馈信息制定问题,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回收和整理。受访人群中男性占29.78%,女性占70.22%,男女比例约3:7,与典型的外语类院校学生性别比例相近。生源方面,东北三省份地区学生占70.59%,其他省生源占29.41%。
  为了能够更好地观察地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参考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依据170个品牌商业数据、19家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及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分析出的2018中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排名,对受访者生源城市级别进行了整理。结果显示,受访者中来自“上北广深”一线城市的占0.80%;来自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苏州、西安、天津、南京、郑州、长沙、沈阳、青岛、宁波、东莞和无锡15个“新一线”城市的占20.59%;来自二线城市的占22.73%;来自三线城市的占11.50%;来自四线、五线城市的分别占受访者总数的21.39%、22.99%。
  目前我国较多外语类院校学科专业已向综合性转变,在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中,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科学相关专业学生占受访者的48.40%,经济、管理、商科学生占16.58%,外国语言等文科专业学生占35.03%。
  二、课程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 采用根据专业特征分层次模块化的内容结构。创业基础课是当下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流方式。创业基础课以创业可以学习为前提条件,从创业项目的选择、商业机遇的识别和评价、企业运营管理、商业计划书的撰写、融资与投资风险的评估、团队组建、财务管理等诸多方面,全方位地向大学生传授创业实战经验,进行创业辅导,培养创业基本素质,以期借此助力大学生创业,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数据显示,有64.64%的工科生认为他们所掌握的商业、创业相关知识主要来源于创业基础课,而超过70%的文科生表示他们的这类知识主要来源是兴趣爱好等课外渠道。可见,创业基础课内容体系结构有必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分层次模块化,将涵盖基本内容的通用模块与针对学生自身特点、专业特征的选学模块相结合。
  2. 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辅相成。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其著作《创新与创业精神》一书中提到,创新是创新创业的特质,创业是创新创业的目标,创业是创新的实践。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对于创新创业能力也提出了具体要求,要解析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洞察力、决策力、组织协调能力与领导力等各项创新创业素质。可见,一味地强调创业技能的培养,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建立是有失偏颇的。但纵观国内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不难发现,虽然创新一词总与创业结伴并论,但在各项细则指标的具体内容上仍然是以商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为主,真正与创新、创新思维相关的评价及论述则少之又少。
  3. 思维培养是关键。创新思维是成功创业的关键。著名的全球顶尖设计咨询公司IDEO认为,创新是人们通过执行新想法而创造价值的过程,其推崇建设性的批评和自由讨论,即批判性思维,主张用设计思维这种以创意解决难题的做法,解决生活、组织、产品和服务中的问题,为社会整体和企业发掘新的替代方案。在我们的调查中,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把创新简单地与创意和灵感画等号。
  创新创业教育走到今天,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和培养,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创业基础课的水平上,应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设计思维,让大学生学会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世界、发现问题,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再辅以创业、商业、管理等相关技能,相信这才是创新创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创新创业教育“本土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国外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开展较早,率先取得了一定的系统性成果。我国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进程中,不论从教育资源还是教育方法,从国外直接引进较多,这也导致目前国内创新创业教育中“本土化”的缺失,进而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时常“不接地气”。
  在受访者中,约有53.01%的大学生曾有过创业或自主经营的打算,有过半数的大学生表示当遇到较好的商业机遇时会尝试创业,有1.91%的大学生表示正在从事经营等创业相关活动。但当考虑到社会、家庭等其他因素影响之后,认为亲友会支持创业想法的不足20%,其中文科专业学生尤为明显,支持率不足10%。
  国外创新创业教育中强调学生在批判性思维、洞察力、逻辑思维、设计思维等方面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勇于实践。这有别于国内大学生保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生涯规划,主张更善于发现问题并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在适当的机遇到来时会有胆量勇于投身创业。但这种思维和认知的转变不是安坐在教室里上几堂课就能够实现的,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学习成长。
  四、结论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实际意义。应适当调整创业技能相关课程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比重,向以批判性思维、设计思维为主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式倾斜。以思维转变带动创新意识,以创新意识带动创新实践,以创新实践培育创业项目,以创业项目落地带动就业。
  应充分认识到我国国情、社会等本土化因素的影响,创新应抓住社会发展痛点,创业应解决民生福祉问题。应积极响应国家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号召,鼓励大学生立足本土实情,以创新思维发现问题,以创业实践提供解决方案。
  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上确实存在薄弱之处,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不仅学科专业的差异影响着外语类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地域因素、性别比例、生源地经济发展情况等诸多因素都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本课题的研究受助于大连外国语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支持,基本達到预期目标,还有待进一步加深。鉴于语言、文化、社会背景的差异,外语版问卷未能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部分数据体现出调查问卷在设计和分发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这些都有待日后进一步完善。最后,感谢学校及项目团队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沁玲.创新型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中国大学生初次创业案例的调研[J].科技管理研究,2013(24):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