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953 点击:

  【摘要】“学讲计划”的实施,在徐州中小学教学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使学生由课堂上的“配角”变成了“主角”,从“跟班”变成了“主演”,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这一过程中,广大教师也产生了大量的教学心得,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本文以小学英语教学为例,总结与梳理于“学讲计划”的学习心得和教学成果,探讨“学讲计划”指导下的小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学讲计划;小学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孙绪红,江苏省新沂市春华小学。
  “学讲计划”中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归纳为“五学”,要求教师按照“自学、问学、互学、教学、悟学”五个步骤,指导学生开展学习。然而,随着对于“学讲计划”的理论学习越来越深入,教学经验越来越丰富,笔者发现自己曾经对于“五学”的理解过于浅显,甚至有失偏颇。基于此,笔者以What time is it?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结合个人的学习成果和实践体会,以“五学”为切入点,针对“学讲计划”指导下的小学英语教学展开新的研究与探索。
  一、自学——自然生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课前预习,是“学讲计划”实施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第一步。在最初以“学讲计划”为指导开展教学时,笔者习惯于向学生提出预习问题并布置预习任务,这种方式看似“高效”,事实上剥夺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讲计划”指导下的“自学”,应该遵循“自主提出——质疑-互相交流问题——自然生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流程,让学生真正实现“自学”。
  例如,在What time is it?這一单元的预习环节,教师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计:首先,自主提出质疑。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出自己的疑惑或问题;其次,互相交流问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针对彼此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一边质疑,一边释疑,自主解决部分问题;再次,自然生成问题。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各个小组应该提炼并总结出来,形成预习任务,留待自主解决;最后,自主解决问题。学生经过深入思考、查阅资料、相互讨论、生活观察等多种方式,对于自然生成的问题加以解决,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二、问学——巧妙提出问题,实现启发引导
  “学讲计划”倡导“问学”模式,即鼓励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实现独立思考。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经历过“为问而问、一问到底”的阶段,事无巨细,都要发问。事实上,这种“高密度、低质量”的提问并不能真正启迪学生的智慧,引发学生的思考。因此,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发挥“问学”的优势,教师应该在提问中秉持以下原则:首先,开放性原则。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是“非黑即白,张口就来”的问题,那么就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考。只有那些具有一定讨论价值和思考空间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其次,阶梯性原则。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维能力不同,能够接受的问题难度也不一样。另外,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于问题的思考需要经历“由浅入深”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应该秉持阶梯性原则;最后,启发性原则。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借助问题,启发和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应该秉持启发性原则。
  例如,在What time is it?这一单元中,让学生掌握英文的时间表达法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针对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 请大家观察图片中的时钟,并猜测下面句子所表述的时间。如It’s one o’clock; It’s two o’clock;2. 请大家聆听对话,并猜测下面句子所表述的时间。如It’s three o’clock;It’s four o’clock;3. 请大家观察老师手里的时钟,尝试用英文表达时钟上的时间。如5点;6点。这三个问题不仅呈现出明显的难易梯度,也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空间,并且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时间表达的规律,真正发挥了“问学”的启发与引导功能,践行了“学讲计划”的理念。
  三、互学——鼓励合作探究,深化学习体验
  “自主、合作、探究”,既是新课标理念倡导的教学方式,也是“学讲计划”努力构建的学习模式。然而,在以往的“互学”中,笔者对于自身的定位和职责曾经感觉迷茫。在经过长期的研究与摸索之后,笔者得出经验,在“互学”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细致观察。观察,是指导的前提。在学生“互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介入指导,而应该多加观察,给学生的自由发挥留足空间。同时,为客观而科学的指导做好准备;其次,适时指导。教师应该掌握指导的方法与时机,尽量不要打断学生的交流,也不要影响学生的思路。只有当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严重偏离“正轨”或几近陷入瓶颈的时候,才以参与或合作的方式加入讨论中,帮助学生重回“正轨”,突破瓶颈;最后,及时肯定。对于小组或个人的优异表现,教师应该及时做出回应。可以通过一个赞许的微笑、一根竖起的拇指、一句表扬的话语,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学生“互学”的自信和兴趣。
  例如,在教学What time is it?这一单元时,教师要求学生观察所给例句,并以小组为单位,针对“It’s time to...和It’s time for...”两个句型在用法上的区别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注意观察各组的情况,当有学生率先说出“for的后面都是名词,,to的后面都是动词”这个关键点的时候,教师马上与该生对视,并点头微笑,表示对他的见解的认同与肯定,从而激发他进一步思考与表述的热情;当有的小组始终无法进入状态,抓不住要领的时候,教师可以以组员的身份加入讨论,并对学生进行点拨:“我们试着把for和to后面的词互换一下行不行?”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思考。通过教师的细致观察、适时指导与及时肯定,学生的“互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使“学讲计划”的理念和精神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