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554 点击: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教师和学生如何有效运用和合理管理错题集进行了研究,文中引导学生改进错题集管理措施,然后通过实验的数据,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归纳出的教学对策。以此来说明错题集合理的运用和管理,是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提高英语成绩的。
  【关键词】错题集;有效运用;合理管理;改进措施;调查研究;合理监控
  【作者简介】李爱美,福州市罗源三中。
  实现让学生做题既对又快,是每一名初中英语教师的梦想。想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必须让学生掌握好易错题。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常常为如何解决以下两个问题而烦恼:一是一些短语、语法和句型学生已经做过或考过好几次,但在下次出现时还是错;二是不同的学生出现的错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学生是单词没巩固好,有的学生是语法出现错误,还有的是句子意思不理解而出错,等等……而在课堂教学或试卷讲评课中,教师是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错误。由此,建立错题集的方法就有了存在的必要。
  一、问题的提出
  然而,建立了错题集不等于就完全地解决了问题。虽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有了一些依据,但建立了错题集后的一段时间,笔者就发现很多学生的成绩又一次地停滞不前了。就是拥有同样的错题集,不同的学生所产生的效果也大相径庭。经过进一步观察,笔者才知道相当部分学生的错题集中,只是将一些易错题改正后抄进去,没有及时指出错因和做好过程分析。很多学生坦言,平时并没有对错题集进行管理,只有在需要(考试)时拿出来看一看,所以产生的效果就不如意了。另外一个方面,笔者没有适当的参与,建立错题集的活动完全变成了是学生的事情,与笔者无关。这样笔者就丧失了对这种方法的指导和必要的管理,笔者觉得这也是造成学生学习低效的一个原因。那么,师生如何共同对错题集进行有效运用和合理管理呢?
  二、提出改进措施
  基于上述考虑,笔者决定在所教的初二⑤、⑥两个平衡班做一次对比实验。具体做法如下:⑥班不做变动,而在⑤班制订了三点错题集管理措施:
  1.每次的错题改正要先注明出错原因,并还要说明此题所考查的语言或重点语法等,然后才用红笔把正确答案抄进。比如,Eating apples makes us healthy.这一题学生往往会被apples的复数迷惑,而将动词错填为make。这样,在做收集时,笔者就要求学生先注明原因:只要是一个动作做主语,谓语动词都要用单数,与其中的名词单、复数无关,所以不能填make,然后再用红笔标注makes。如果有出现一题多种表达方式或者类型一致的题目,也是用红笔加以补充说明。比如,She let her son watch TV.这一句,,很多学生会忽略这里的let是个过去式,因而在时态上出错,类似这种的AA式,还有hit、put、read、cut等,所以在整理时就用红笔注明这一类词。这样,在下次翻阅复习时就会特别注意,印象也特别深,不容易再次出错。
  2.分两本错题集,A本以广泛收集为主,笔者要求学生收集当天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作业或试卷的错题,甚至还把课外相互交流问题都整理进去。另外,就是把当天还没有解决好的题目抄进去,以便第二天问老师或同学。这一本错题集力求详细,做到一日一积累。B本的错题集是一本小本子,其中以精選和整理为主,一星期(用周末的时间)整理一次,并在下个星期一上交给老师检查。内容是把A本中的错题进行分类,如分为词汇运用、词性变换、时态变化、同义名替换等等,把同类型的题归在一起。或者易错、易混的和比较典型的抄入,还有一些考查综合能力较强的题目也可抄入,以便拓展思路,提高解题能力。这样一周一汇总的做法目的是:通过不断的整理、回顾错题和加强教师的监管力度,以使学生对错题的有效利用。而且B本是小本子,便于随身携带,随时复习。
  3.建立教师的错题集,在学生B本的错题集的基础上进行收集、筛选、比较和归纳,并把它们输入电脑,以备随时取用(有的错误可能会一而再地出现)。因为并非所有的错误都是有共同价值的,所以笔者选择的错题是学生易错、易混的、经常出现的考点,或者是能够举一反三的、代表性强的好题型。比如,一个学生的B本提到过一个问题:to什么时候是作为不定式需要加动词原形,什么时候是介词要+ing?笔者觉得这个问题有代表性,整理进笔者的错题集后,笔者及时把它作为一个教学的资源在课堂中展示,例如下面两个句子:
  He used to get up early.
  He is used to getting up early.
  前者中的to是作为不定式,而后者是作为介词来用,所以两者跟在后面的动词的表达方式也不一样。然后又进一步把学过带介词to的词组加以总结,如look forward to、pay attention to等。笔者觉得这样的做法针对性比较强,能够很好地依据学生存在的问题来改进教学,学生反映也很好。
  虽然在感性的认识上我个人感觉这种方法行得通,但它是否真的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呢?确实缺少一些有力的数据来证明和支撑,也就是无法有个理性的认识了。因此,下面笔者通过一些数据来证实这个方法。
  三、调查研究和得出结论
  为了验证改进的方法是否有效,笔者采取以“一类题型,三次小测,三次分析”的形式分别在⑤⑥两个班进行验证,然后收集小测的数据,通过对比数据,以判断方法的改进所产生的效果如何。具体做法如下:先在第一次(周一)花五分钟全班性做课内小测,选择5道学生易错、易混的典型题目:
  1. He used to _____(get) up early, and now he is used to _____(get) up early, too.
  2. He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I. (写得不及我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