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656 点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初中英语写作如何创新引起了广大教师的思考,在各种改进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中,以读写结合模式促进写作的方式获得了众多初中英语教师的认同。读写结合模式,就是说在平时的英语阅读中积累英语母语者的写作方式,并运用到课堂写作中来。这种方法不仅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本土化的、标准的表达,还能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质的飞跃。本文以多角度阐述了读写结合模式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望为写作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初中英语;写作;读写结合;有效促进
  【作者简介】邵云秀(1968.01-),女,汉族,江苏无锡人,江苏省无锡市东降实验学校,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英语教学。
  引言
  目前初中学生的英语写作问题主要集中在练得不够、方式不对,大多数学校都是在初三的时候集中强化训练,而此时,学生的字词积累量还远未能使他们的表达能力达到同龄母语者的水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读写结合模式的实施是非常必要、非常紧迫的,教师需做到正确的引导和训练,,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长期的积累,引导学生主动汲取这方面的知识,如此,才是正确的写作教学。
  一、准备工作
  1. 围绕课本的备课。教师要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首先就是要熟读课本,因为教材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靠山,是学生的第二老师,且此类教材有英语母语者参与编写,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学生从课本里获得的知识是最贴近本土的。课本上许多句子都是非常好的写作用句,或者是通过句型的变换之后可以用于写作。教师应在每单元开始之前研究课本的section A部分,此类板块排在单元的开篇,属于一个热身指导,学生通过这个板块,可以迅速了解这个单元的主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例如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上册P7的section A的标题为“What makes your friend so special? ”此时,教师应该迅速反应出这个话题背后可以引出的教学点:①让学生读懂下面排列的几个问题,并重点讲解几个词汇、短语的含义,让学生积累起来,再用中英对照连线的小练习帮助他们掌握这些词;②对材料重点提取和归纳后,教师可以讲解如何 写以朋友为主题的作文,并需要突出重点是介绍朋友的基本信息,例如姓名、年龄、性别(此时可以穿插一个变换表达方式的小头脑风暴,由学生完成),再介绍朋友的性格、爱好等,或是朋友身上发生的有趣的事,最后再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喜爱之情;③句型转换可以避免表达方式的单一,例如将一般疑问句转变为陈述句、肯定句转变为否定句,例如“I am happy when I talk to him/her.”变为否定句“I am not happy when I talk to him/her.”改变之后的句子可以运用到别的语境中去。教师还可以将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作为拓展知识做简单的讲解,让学生初步接触被动语态,例如“He keeps a secret.”变为被动语态就是“A secret is kept by him.”但是此类句型不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做硬性规定,教师将其当作补充知识即可。课本上每一个板块都有可挖掘的地方,写作也是灵活多变的,我们教师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2. 课外读物的准备。课外读物是知识的延伸,其内容比课本更多样、更复杂。要做到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师必须精心挑选符合初中生英语水平的素材,千万不可太难,以免造成学生信心和耐心的流失。由于成长和学习氛围不同,我国初中生的英语水平与母语国家的同龄人相比始终是有差距的,我们教师应该仔细研究差距究竟在哪,才可针对中心问题着手解决,合适的课外读物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词汇量,在初中英语写作的起步阶段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提升对语句的感知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适合此年龄段学生阅读的英文原著有《格列佛游记》《金银岛》《鲁滨逊漂流记》《爱丽丝梦游仙境》等,此类书籍兼并趣味性和逻辑性,是非常适合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写作框架的。除了书籍类,影视类作品也是非常好的学习途径,英语新闻节目和广播节目应该被纳入学生的课外学习范围中,因为新闻和广播由母语者进行播报,没有口音,表达更加本土化,学生听得明白,而且新闻和广播具有时效性,每天都在更新,保證了学生接触到的都是最新的信息,这非常有利于学生跟上信息时代的速度,学生学到的每一个新词都能增强他们的竞争力,例如“一带一路”的英文为“Belt and Road”,“新冠病毒”的英文novel coronavirus,等等。听到这些词时,学生将这些词记下来,教师要鼓励他们敢用新词、多用新词,尝试着把这些词加入写作中去,日积月累后学生的写作过程就会顺畅很多。
  二、打开思维
  平时做阅读理解训练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标记,看到某一个单词之后想到了什么,都可以在旁边写出来,此种方式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平时积累的事物的记忆力巩固,让学生的思维不再被拘束在一篇文章上,而是穿梭在各个事物之间,从每样事物中截取关键词,再由学生自己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大的网络,这样以后,不论要写什么话题的文章,学生都可以根据这个网络找到对应的论点、论据。
  例如某介绍苹果公司的文章中提到了乔布斯,那么一名看过乔布斯的斯坦福大学演讲的学生就可以联想到乔布斯的大学生活和创立苹果公司的前后事。由于乔布斯在演讲中讲述他的大学生活时,曾反复提到calligraphy一词(意为“书法”),并介绍了多种书法类型,那么教师可以开导学生:calligraphy的中文意思是“书法”,还有其他的词也是“书法”的意思,例如handwriting;如果一篇作文的题目要求是介绍学校的书法课,那么calligraphy就可以写进作文中,还可以列举究竟有哪些书法类型;如果一篇文章的题目要求是简单介绍一位名人,那么就可以将乔布斯在大学中练习书法的经历写进作文,以此类推。一个标题、一个话题,甚至只是一个词,都可以引发学生一系列的思考,平时阅读的积累内容串在了一起,提起某一点时,剩下的内容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在脑海中。再例如学生平常积累的一句TED演讲句子“We are lonely but we are afraid of intimacy.”(意为“我们虽身处孤独,却害怕亲密。”),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句话是放在怎样的语境中说出来的?你对这句话又有什么思考?这样的句子我们可以用在怎样的写作主题中?或是让学生自己造句,用同样造句思路,改变其中的几个关键词,让句子的难度能被学生们所接受,例如上述句子,造句思路是用but做句子的转折,一定程度上具有递进效果,这个句子就可以改写为“I love summer but I don't like rainy days in sum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