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780 点击:

  【摘要】顯性学习和隐性学习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基本问题之一,对国内第二语言教学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理论的兴起和发展,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由认知主义方向逐渐向社会文化理论方向转变。本文试图从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来探析二语习得中的隐性学习,通过对隐性学习的理论分析,为国内二语教学和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一些新的启示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二语习得;隐性学习
  【作者简介】张婷婷,伊犁师范大学。
  一、引言
  显性学习(Explicit Learning)和隐性学习(Implicit Learning)是人类习得知识的主要方式。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的兴起和发展,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的研究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认知视角。Gibbons(2003)认为社会文化理论包括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广义社会文化理论包括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情景学习理论、社会关系理论、批判语篇等;狭义社会文化理论,即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
  二、相关理论概述
  1.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社会环境是人类认知发展的驱动力量,只有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交互作用,人类的认知才能得到发展。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中介论(Interlanguage Theory)、内化论(internalization)、调节论(mediation)和最近发展区(ZPD)等。
  国内关于社会文化理论的研究尚浅,只是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对社会文化理论做进一步介绍。比如:李霞(2007)等学者从活动论、小组相互作用以及最近发展区等角度对二语习得进行研究;马骏波(2008)是从中介论、内化论等角度对二语习得进行研究。
  2.二语习得理论。二语习得是指除了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学习,这类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比如:在西欧国家爱尔兰,英语和爱尔兰语都是官方语言。在二语习得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将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做比较,外语学习不同于二语习得。外语学习是指除了母语之外,学习者学习的另一门外语,这类外语在日常生活使用频率不高。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研究领域,学者和专家们也正在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探析。
  3.隐性学习。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是二语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之一,也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两种途径。二语习得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众多,比如:成年人能否像儿童习得母语一样,通过隐性学习来获得第二语言。一直以来,这个领域的学者和研究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的区别和联系上,尤其是研究二者的特征、学习结果的优劣、不同视角下二者的异同等。本文中,笔者只对隐性学习做进一步探析。
  三、二语习得中隐性学习的现状分析
  1.国外现状分析。(1)隐性学习的定义概述。隐性学习(Implicit Learning)是由Arthur Reber提出的,他认为,隐性学习是“一种通过注意到频率提示(frequency cue)而理解结构的原始过程”,即“隐性学习是无意图、无意识地获取周围环境中复杂知识的过程”。之后,Schmidt对隐性学习做进一步研究分析,他认为,隐性学习是“一种偶然的、不受教学影响的、无意识地获取知识的过程”。而Robinson则反对Schmidt的看法,他认为“隐性学习并不是偶然的,偶然的学习是无意识地学习,而隐性学习中还包括有意识地选择学习的内容以及途径”。Dekeyser则认为隐性学习是“未意识到正在学什么的学习”。国外的学者和研究者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对隐性学习下定义,大多数定义都是围绕是否有意识、是否注意等。由此可知,在隐性学习过程中很难将知识转化为语言。
  (2)隐性学习的特征概述。无意识性是隐性学习的一大特征。无意识性首先体现在它们的各种定义上,,Hayes、Broadbent和Reber同时指出,隐性学习是察觉不到的、无意识的。Dekeyser则明确指出无意识性是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的区别性特征。除了无意识性之外,无意图性即无选择性也应该是隐性学习的特征,因为学习者在进行隐性学习时对自己所接触到的内容输入并没有选择性的注意。但文秋芳在《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中对隐性学习做深入分析指出:有无“意图”实际上是有意学习(Intentional Learning)和偶然学习(Incidental Learning)的区别性特征。其次,抗干扰性也是隐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学习者在进行内隐学习时,大脑处于潜意识状态,不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干扰。最后,隐性学习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教学中教师很难将知识用隐性教学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2.国内现状分析。根据文秋芳在《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中的分析可知,目前国内对隐性学习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国内学者和研究者开始介绍国外隐性学习的理论及其研究成果:对显性和隐性学习的特征进行区分,尤其是对隐性学习的特征和作用进行了探究。比如:郭秀艳在2003年对隐性学习下了定义,认为“隐性学习是藏在人类大脑的潜意识中自发的学习过程,其学习效果较稳定”。
  (2)国内学者和研究者对隐性学习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国内关于隐性学习特征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Reber的研究成果进行实验和总结,即隐性学习具有自动化、普遍性、无意识性和潜力性。
  3.基于社会文化视角下的英语隐性学习分析。认知论和社会文化论的区别在于:认知论以个体本体论为哲学基础,而社会文化论以社会本体论为哲学基础。事实上,社会文化理论延续了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文化论强调学习者的意义建构,注重“中介”和“活动”对人的心理发展的作用。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中介论、内化论、最近发展区、活动论等,本文只从“意义建构”“中介论”和“内化论”三个方面进行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