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057 点击:

  【摘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话不假。纵观世界语言文化圈可清楚发现,英语全球化早已催生众多具浓厚地域特色的英语语言变体。一般而言,英语区域性语言变体主要包含美加英语、澳新英语、日韩英语以及南非英语等。除此之外,还有诸如黑人英语、白人英语等多种集团性语言变体,而不同地区的人类语言,也都会显现出各自独有的文化特色。中式英语变体简洁明了、直观易学,故深受国人与海外侨胞青睐。随着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奇而有趣之语言变体新梗层出不穷,惜以往鲜见对中式英语变体新梗作文体学层面之分析研究。凭借应用语言学全新研究成果,通过详尽案例分析,解读中式英语变体文化负载成分内涵与外延,并梳理出中式英语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层面有别于标准英语之语言变异与发展现状,以达预期研究目标及获客观分析结论。
  【关键词】中式英语;英语变体;文化负载成分;交流与融合
  【作者简介】李薇(1982-),女,汉族,广东中山人,广州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语言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与国际商务英语;孙爱娜(1980-),女,汉族,山东烟台人,广州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翻译学博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陈秋丽(1989-),女,汉族,广东茂名人,广州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一、中国特色英语的变体类型
  众所周知,每一位说英语的人都会受到某种“区域性”英语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英文表达上显示出个人语言的特点,而理论上所谓的标准英语,在实际语境中是不存在的。中国人在海外旅行与外国友人用英语交谈时,因受汉文化思维的影响,往往会依照中文语法逻辑与语序来表达情感(to express the emotions),而这些奇特怪异的中式英语常让老外费劲挠头而不知所云,虽然交谈双方连猜带蒙也能勉强交流沟通,但由此而闹出的误会与笑话却是不少。
  若依据中式英语的起源与语言功能将其整理归纳,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种变体类型:
  1. China English            (中国英语)
  2. Chinglish                (中式英语)
  3. Pidgin Business English  (皮钦商务英语)
  4. Bulk or Sandwich English (零散英语或三明治英语)
  5. Pidgin English           (洋泾浜英语)
  二、关于China English(中国英语)
  复旦大学语言学权威葛传椝先生曾笑称道:“Chinglish 应该是China English 的blending(混合体),它基本上不能算英语,甚至不能算作人话,而China English则千真万确是English,所以它也该算作是人话了,而这种人话,懂英语的人基本上都会懂的。”
  例如:1. floating population    (流动人口)
  shoulder to shoulder   (肩并肩)
  the twinkling of an eye(一眨眼功夫)
  China English是一种正面而积极的英语变体,,它主要通过音译、译借与语意再生而来,因此具有汉语言文化特色以及合理可接受性。简言之,人类文化的共同性使得不同语言的表达不谋而合,海外人士据此共同性也能大致看懂China English了。
  三、难以溯源的Chinglish(中式英语)
  Chinglish是一种不规范且畸形的英语,其使用者无论在思维方式或表达手段上,大都遵循汉语遣词用句的习惯方式来操作,但若没有这种变体形式的中式英语,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思维与概念,以及许多只可意会却難以言传的幽默意蕴就无法巧妙地传递出来。
  追溯历史,英汉两大语言的民间交流始于350年前的明朝,而官方交流的资料则见于200多年前(1793年马嘎尔尼谒见乾隆皇帝)。中英语言文化的交流导致出现借词现象,汉语中的英语借词确实不少,例如:鼠标(mouse)、软饮料(soft drink)、菜鸟(rookie)、条条大路通罗马(All roads lead to Rome)等,久而久之,许多中国人就将这些通过借词方式而来的外来词语当成固有汉语了。当然,有些中英文语句的源出已难以查明,例如:Put new wine in old bottle(旧瓶装新酒)、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等。虽然上述这些中英文的意义相似,两者语序排列也大致吻合,但我们已很难从词源学的角度上去考证其来龙去脉了。以“Long time no see”这个用语为例,许多人认为它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式英语,但实际情况似乎并非如此,而由此引发的争议至今不息。
  虽然《美国传统习语词典》的解释词条,倾向于认为“Long time no see”这条用语是20世纪初,航行至远东的英国海员在与中国码头装卸工打招呼时,偶然学得此语并将之带回英国本土并广为流传,但许多资深词源学者对此说持怀疑态度,他们经考证认为,“Long time no see”更可能是源自早期的北美印第安人之口。语言学者们以1900年美国作家威廉F·德兰南的小说情节为例,在德兰南这部描写美国西部开拓探险的小说里,作者这样讲述他当时遇见荒凉西部印第安原住民的情景,“当我们骑马前去会见部落居民时,他忽然认出了我,并开口问候道:‘Good morning,Long time no see!’他边说边顺势将枪的后膛放在了身前。”而这一条例证也被权威的《牛津英汉词典》所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