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356 点击:

  【摘要】高阶思维是一种处于较高认知水平的心智活动。运用高阶思维可以产生多种问题解决方法,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就阅读教学而言,高阶思维贯穿始终,着重强调对于阅读文本的吸收、整合、批判,再创造。本文以Love notes为例,针对读前,读中,读后三个环节,基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设计、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高阶思维;阅读教学
  【作者简介】李郁,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中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发展思维品质的研究”(课题立项编号:B-b/2018/02/89)的研究成果。
  中学生英语阅读中最大的问题是阅读低效,既难以按时完成规定的阅读量,同时对于文章主旨大意也难以掌握。归根结底,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偏差。首先,,受传统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非常重视词汇和语言知识点的教授,忽略对文章框架和主题意义的分析与思考。比如教师每讲完一篇课文,都会要求学生背诵里面所划出的重点词汇,导致学生产生了误解,认为只要认识了阅读文章里面的词汇,逐词逐句得自下而上阅读,就能够理解这篇文章。其次,一些教师常从泛读或精读的视角,或根据读前、读中、读后等三个角度进行活动设计,缺乏对语篇主题语境的有效解读,教学目标较倾向于提高学生阅读时的略读、扫读和细节阅读等能力,忽视在阅读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自然而然,学生在这种陈旧教学模式的引导下,他们的阅读过程,就充满了重复思维,浅层思维,很难与作者写作时的思维在同一轨迹,在信息之间建立联系也就需要更多时间。
  一、高阶思维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其中,通过英语阅读活动来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高阶思维是一种以高层次认知水平为主的综合能力。他将思维过程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其中,记忆,理解,应用被划分为低阶思维,而分析,综合,评价则是高阶思维。高阶思维的培养不是平地起高楼,它需要思維者在运用低阶思维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分析整合,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和再创造。
  其实,一篇文章除了词汇,修辞等语言知识以外,还有很多深层内涵等待师生的挖掘。如果学生仅仅掌握文章里面生词的意思,而不能够从宏观上来把握文章框架结构,不能够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好比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失去了阅读的意义,更不用说思维品质的培养。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案例
  下面笔者结合实例谈谈基于高阶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
  主题语境:人与自我——家庭生活
  语篇类型:记叙文“Love notes”
  这篇文章以notes为主线,记述了主人公Marc在小学,中学以及成年以后三个阶段对母亲所写的便条的态度:主人公从孩提时的欣然接受,到青春期自我意识崛起后的抵触,再到最后远离家乡,渴望母亲的便条。母亲的便条象征着父母对孩子点滴的关爱,主人公Marc对便条的态度,也正是我们每个人不同阶段对父母之爱的不同感受的缩影。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要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切身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这种爱也许不是多么惊天动地,也许只是蕴藏在琐碎的生活细节中。
  学生是高一年级普通班的学生。学生的英语基础一般,可是学习积极性高;英语水平两极分化严重。大部分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英文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但小部分学生仍不具备英语表达能力。对于这篇文本,大多数学生在认识词汇以及表层意义的理解上,不存在太多问题;但是对于语言运用以及文章深层理解方面,会有一些困难。
  1.基于语篇,创设学习理解类活动。
  (1)教师围绕主题创设情境,激活已知,铺垫语言。
  1)给学生们讲述一个关于父母之爱的故事“An apple tree”(PPT图片展示):有个小男孩认识了一颗苹果树。小的时候男孩很喜欢粘着苹果树,因为苹果树能够给予男孩想要的一切;等到男孩长大,他只会在有需要或者面对困难的时候才会回来看看苹果树。他说他想要盖房子,苹果树便把自己的枝干献给男孩;最后苹果树实在太老了,男孩回来找苹果树,说自己想要一艘船离开,苹果树无条件把自己奉献给了男孩,男孩便砍断了苹果树。无论男孩怎么对待苹果树,苹果树永远都会无条件为男孩付出。
  2)教师提出问题:In daily life, who will devote all to you? Who will always back you up when you get hurt unconditionally?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畅所欲言。如此,激活学生对于主题“父母之爱”的认知图式,也可以与阅读文本产生情感共鸣。
  (2)概括,梳理,整合信息,获取新知。
  1)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给出文章的关键词:love notes。文章内容并不复杂,按时间顺序,描述了不同时期内主人公Marc对母亲所写的love notes的态度。所以学生基本能够完成这个任务。
  2)让学生细读全文,依据时间节点,围绕关键词love notes,梳理出母亲,孩子的做法以及母亲,孩子对此的感受。学生根据小组合作分析讨论得出,孩子的态度发生了三次变化:从一开始的喜爱,到中间的讨厌,再到后面的接受。
  
  2.深入语篇,创设应用实践类活动。围绕新知识结构,进行分析判断,整合运用,以此内化语言。
  接下来,教师提问:(1)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苹果树和love notes两个故事截然不同的结局?教师给予学生提示,从两个故事中家长和孩子的行为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答案:苹果树中的“家长”一味无条件付出,导致男孩不懂得珍惜感恩,直到故事的最后也没有跟苹果树说一声谢谢。而文章中的妈妈当意识到孩子对love notes产生反感的时候,便停止了。这便给了孩子一个反思的空间。(2)是什么导致了文章中孩子态度的变化?学生依据梳理和提炼出来的知识,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挖掘出文章背后的深意。根据第一个问题的铺垫,学生的答案可以是主观原因:孩子的自我成长,体会到了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因此产生了态度上的转变;也可以是客观原因:父母的教育方式促进了孩子态度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