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8151 点击:

  【摘要】近年来,国内高校外语界的权威教学赛事“教学之星”大赛开始采用团队赛制,由教师团队共同参与课程与教学设计,这种做法与课例研究中的团队合作模式相契合,因此在教师团队备赛时,进行教学设计和真实课堂录像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做课例研究,这对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及教师专业能力发展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备赛过程中的课例研究也涉及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构成的四个要素,因而备赛也促成了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关键词】“教学之星”大赛;课例研究;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作者简介】关宁(1986-),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郭红(196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李雪(1982-),女,黑龙江巴彦人,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第十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教学之星’大赛驱动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ZGWYJYJJ10B051);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生态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研究”(项目编号:20WWC171);2020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商务英语口语一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JGY20200319);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20 年度重点课题“‘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GJB1320134)。
  一、引言
  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始创于2013年,作为国内高校外语教育界规模与影响力较大的权威教学赛事,大赛因其赛题的前沿性、评价的科学性及赛制的专业性,每年吸引全国几百所高校的上千名教师报名参赛。自2019年起,大赛在本科英语组比赛中开始推出团队赛制,比赛要求3至5名教师共同组队参赛,以鼓励教师团队合作完成课程和教学设计。“教学之星”大赛的这些特点促成了针对参赛单元课程的课例研究,也对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PLC)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根据“教学之星”大赛促进教学与教师团队发展的特点,将其与课例研究和PLC研究相结合,以充分利用备赛资源,思考提升真实课堂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团队建设的路径。
  二、基于“教学之星”大赛的课例研究
  1. 课例研究。课例研究(lesson study)源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推行的“授业研究”,是一种基于课例(research lesson)、教师团队合作研讨与反思的教育研究形式。课例研究通常包括设定研究问题、集体备课、授课与课堂观察、课后数据收集与研讨、反思与改进等几个可循环的步骤,课例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教师团队合作。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也开始出现相关的研究,但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之中,例如一个教研室的教师集体备课,并不断“磨课”,这就是一种课例研究。张虹等的研究表明,目前很少有课例研究专门聚焦高校外语课堂教学和外语教师,而教育部自2018年提出的“金课”概念和“两性一度”的标准又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针对高校外语课堂教与学的课例研究理应受到高校外语教学研究者的重视。张虹等(2020)有关课例研究的述评中指出,在对2009-2019年的相关中英文期刊(英文文献选取10种SSCI学术期刊上的文章,中文文献选取CSSCI期刊的相关文章)检索过程中发现,与课例研究相关的中英文论文共计63篇。在此时间段之后截止到本文写作的时间(2021年7月),检索中国知网发现相关的中文文章又增加了7篇,其中《中国外语》在2020年5月和11月两个月份共发表5篇相关文章,其中4篇聚焦高校英语教师的课例研究,3篇有关高校英语课例研究的实证案例(见伊蕊、邱瑾、林岩)。
  2. 基于“教学之星”大赛的课例研究实践。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自创办以来,选题始终围绕外语教育改革政策和前沿的教学理论展开,如2020年为“语言与育人融合的外语课程与教学设计”,这一主题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2021年为“外语教材的有效使用: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同样是顺应外语教学改革发展趋势,深挖体现国家意志的教材内涵,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使命。如前所述,大赛自2019年开始实施团队赛制,助力优秀教师团队的培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笔者与所在的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其余4位英语教师结成参赛团队,参与了2021年度的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大学英语组的比赛,,目前已晋级全国半决赛。在笔者所在团队共同备赛的过程中,也同时进行了一次课例研究,以下将对本次课例研究实践情况做一介绍。
  根据前面所介绍的课例研究步骤,首先要确定研究问题,备赛中的研究问题十分明确,即本次大赛主题“外语教材的有效使用: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但这是一个比较宏观的目标,还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单元之中。参赛团队本次选择了《新一代大学英语(基础篇)综合教程》第1册第7单元 “Tech, a blessing or a curse?”作为教学内容,以《新一代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的编写理念——产出导向法(POA)为指导思想,将本单元总的产出任务设定为做有关科技发展利弊的演讲稿。单元教学总目标除了语言和能力目标之外,还包括育人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又提醒学生反思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这就将“培根铸魂,启智增慧”这一抽象主题落到了实处。第二步进行教学设计、集体备课,这里可以根据团队中教师个体的专长来分配任务,本团队成员中笔者和另一位教师均加入了由北京外國语大学文秋芳教授指导的POA虚拟专业学习共同体(VPLC-POA),系统地学习了POA的理论和教学设计方法,所以教学方案主体部分由笔者和这位教师完成。余下三位成员分别为学院院长、副院长和教研室主任,为整个大赛准备过程提供专业性指导,有关校情、学情、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等宏观层面的介绍就由他们完成。第三步是授课与课堂观察,此次笔者负责授课的任务,选取的一个课时内容是有关科技之美的。首先评价学生课前演讲稿的典型样本,指出内容、语言和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使学生意识到不足,激发对本课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四个活动进行促成,最后学生自我评价并总结汇报自己本课所学到的内容,教师给予反馈并总结课堂内容。团队中其余成员观课,记录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随后进行第四步的数据收集与研讨,收集的数据包括团队成员的观课记录与反馈,以及对学生做的访谈和调查问卷。团队再针对这些数据进行交流研讨,发现问题。最后一个步骤是反思与改进,团队成员共同反思问题出现的原因,改进教学设计,再进行下一个轮次的教学,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改进后的课堂教学录像再拿去参与教学比赛,团队的晋概率也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