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444 点击:

  【摘要】教育部最新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中要求英语课程应培养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然而,长期以来英语课程被过分强调其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内涵,高职院校的课程定位也使文化性教学内容很难融入英语课堂。采用产出导向法,将文化输出作为产出任务中的一部分,经过对教材的重新编排,对课堂环节的精心设计,以期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输出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文化输出;产出导向法;高职英语
  【作者简介】陈之枫(1985.11-),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学法。
  引言
  自2016年12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全国各高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改革。外语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开始了如何将大学英语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的探索。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工作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对滞后,多数停留在宏观性改革探讨。本文笔者将针对文化输出能力目标,尝试利用产出导向法进行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并以具体课堂教学为例阐述这一方法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可实施性。
  一、基于文化输出的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构建高等教育课程思政体系,“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对高等教育素质目标提出了新要求。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讯息充斥着青年人的世界,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育人作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提升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将我国先进的传统及现代文化传播出去。
  大学英语作为大学课程体系中受众最广的课程之一,与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都有紧密联系,是培养中国文化产出能力的有力阵地。英语课能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自然产生中西方文化对比。教师顺水推舟,正向引导学生产生国家认同感,培养“四个自信”,反向引导学生利用英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达成文化输出教学目标。如此“润物细无声”是其他学科很难轻易做到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针对课程任务中学科核心素养部分提出“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能够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只关注英语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忽略其人文性内涵有碍于全人教育实施,有悖于国家人才发展需要。高职英语课应利用有力阵地,基于文化输出这一目标,修改和调整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师自身文化意识,与思政理论课和其他专业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二、产出导向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与基于知识结构的学科体系相比,职业教育秉持“行动导向”(Action-orientation) 教学观。当前,高职院校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已转变为向对高职院校教育产出评估的范式转型,而“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作为国际通用的认证核心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的关注。无论何种理念都强调以最终产出成果推动整个教学过程,与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ch,下文简称“POA”)这一中国特色外语教学法有诸多相通之处。
  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和课程思政改革,在高职英语课堂可以立足中国文化价值观,选取与教学主题有关的我国特有文化话题,从传统到现代,对教学材料进行取舍和重组设计出有驱动力的输出任务,利用POA的教学模式全方位地提升学生语言产出能力。
  三、课堂教学设计实例
  以我校软件技术专业大二上学期开设的《大学英语III》中“Digital China 数字中国”中第二模块“The 5G Era in China”的第二课时课堂教学为例进行简单论述,对基于文化输出和产出导向法的高职英语教学设计做初步尝试和探究。
  1. 课程及教学主题整体设计。《大学英语III》作为校级思政示范课程,在课程整体框架设计中融入中国元素,力求把传统的“将语言学进来”扭转为“将文化说出去”,以“讲好中国故事”为轴线并结合软件技术行业特点进行专题式教学,内容推动技能发展,技能服务于内容优化。
  课程所有模块基于产出导向法,严格按照POA的教学流程三阶段: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师生合作评价。每个专题分解成多个平行或递阶的促成模块,每个促成模块中又包含了驱动、促成、评价三阶段。本专题总驱动场景为“学生须在迎新晚会上用英语向本专业的留学生介绍行业背景”,促成过程分为三个内容平行的主题模块:数字货币、5G时代和人工智能,教学重点不同,从语法到语篇到语用,难度层层递进,以期使学生能力螺旋式上升,最终完成产出任务。
  2. 学情分析和教材处理。在进行了前期的基础英语学习后,学生能够适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输出能力(口语、写作、翻译)欠缺,对专业领域相关的教学内容感兴趣,但对我国数字技术发展了解有限,无法用英语表达。在前一次课中,学生了解了5G网络的基本概念与发展趋势,能够借助思维导图用英语简单描述。课前数据反馈,学生听写能力、口语语音和略读寻读能力需不断练习巩固,对于信息汇总较碎片化,总结提炼能力不够。
  课本中本单元“Marketing”有大量听力和视频资源,但没有专业内容指向性,也没有加入中国特色元素,因此教学团队搭配活页式校本教材,结合本产业发展,加入了关于我国数字技术发展的英文报道,精心设计练习,,以写促说,以说促写,推动提升学生语言输出能力,同时培养职业、文化和国际素养。
  3. 教学流程设计。本阶段的产出任务是“模拟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中国5G发展情况”,在该场景驱动下,本次课将以华为5G发展为案例,了解我國5G通信技术的全球地位,提升学生民族自信心,引导思考“一带一路”的意义,了解本行业的使命,在语言能力上重点培养学生解构和重构篇章的能力。教师应将输入型的知识和技能以信息化手段作为课前课后任务,课内启发引导学生总结提炼篇章中有用的信息,内化后提升自身能力。基于以上考虑,本次课分为课前启化、课中内化和课后优化三个环节,教师进行全过程多维度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