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768 点击:

      摘 要:英语阅读在英语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主要论述了对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认识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并结合教学案例,分析了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
      关键词:英语;活动观;核心素养;阅读
      作者简介: 韩圆圆(1982-),女,河北唐山人,安徽省淮南市淮南第二中学,研究方向:高中英语教育教学。
      一、对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认识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基于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六要素的高中英语学习活动观。概括来说,英语学习活动观有三个基本特征: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重视课程内容的整合性学习,体现语用的英语学习特点。活动观的前提是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依托语篇,联系已有的背景知识,从语篇学习走向深入语篇和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层次分为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它们贯穿整个阅读课堂教学的始终,表现在读前、读中和读后等环节。这一系列英语学习活动综合性很强,彼此有关联,并且易于实践,能够很好地促进语言、文化、思维融合发展,最终帮助学生以主动积极的团队化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能力、培养思维品质、塑造文化品格、涵养内在精神,指向知行合一。
      二、英语学习活动观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阅读教学有效改变了英语阅读课堂浅表化的现状,避免课堂“碎片化、模式化、标签化”,增强课堂上学生对文化的学习、对问题的充分思考,促进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深层次对话,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其思维品质,增强其解读文本的能力。
      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丰富多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阅读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积极动脑深度思考,进行分析、评价、总结,运用文本并和文本展开深度交流。这些活动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启发。学生在这种互动体验中感受到英语阅读的乐趣,并提高了用阅读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阅读教学实践
      根据对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认识以及其特征和意义,笔者以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二Unit 5 Lesson 3 “Race To The Pole”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
      (一)文本分析
      筆者反复研读语篇,重点分析这篇文章的主题意义、文体特征、语言特点、文化价值,思考如何设计教学活动。该文所在单元主题是“Humans and Nature”。该文主要介绍了两支探险队分别从挪威和英国出发去南极探险的故事。文章按照探险队出发的时间顺序展开,以沿途遇到的主要困境为依托,以主人公面临的困境和内心世界为主线,从探险家的视角,以英国探险家日记的形式描述了探险途中的所见所感,介绍了南极探险的装备、经历、困境及所获。虽然英国探险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他们探险的巨大勇气使他们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同时也说明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助,赞扬了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勇气。文章脉络清晰,内容分布合理,逻辑紧凑。
      (二)落实步骤
      1.创设语境,导入文本主题,引入主题意义。首先,笔者围绕“人与自然”这一话题,借助小视频《美丽的南极》带领学生进入主题语境,学生边看小视频边思考问题:视频中提到了南极的哪些方面? (season、scenery、silence、wildlife、environment)
      接着,对学生进行了关于南极背景知识的问卷调查:
      It's probably the coldest place on the Earth.
      It must be very beautiful.
      It's probably flat and boring.
      The silence must be amazing.
      It's an extremely dangerous place.
      There can't be much wildlife there.
      新颖、有趣的小视频训练了学生的视听技能,具有直观性和可视化,属于感知与注意活动,瞬间将学生带入语境并帮助学生回忆了有关南极的背景知识。同时,小视频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呈现多角度下的南极,为课文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而问卷调查则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已有经验,,让学生感知文体特征,为下面开展学习理解类活动做好铺垫,也有效地帮助笔者了解学生对于南极知识的掌握情况。
      2.基于主题,搭建文本结构支架。篇章结构既是文章的框架,也是主题呈现的方式。搭建文本结构支架是帮助学生主次分明、有条有理地理解文本的重要步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笔者设计了有关学习理解文章的四个问题,包括文体特征、主旨大意、评价语篇。
      (1)What is the clue of the story about the race to the Pole?
      (2)According to the time clue, how to divide the text?
      (3)What's the passage about?
      (4)Divide the whole story into two stories.
      学生通过跳读和查读两种阅读方式,梳理、整合、串联文章信息,概括出文章的结构(背景、情节、其他及评价四方面)及每段的main idea。
      3.立足主线,搭建内容支架。阅读的过程就是处理信息的过程。本文篇幅较长,笔者将其分成两个故事——“The race to the South Pole”和“The Return of Scott”,引导学生顺着阅读主线进行持续性默读,通过Fill in the table and blanks以及归纳记叙文要素,分类整理南极探险的基本信息及情节,完成文本思维导图,梳理情节脉络,为读后的实践类活动做好铺垫。此外,用问题链的方式连续追问,将整堂课通过问题串联起来。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这种追根溯源、纵深挖掘的阅读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和内在联系,增加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设计问题链时,笔者立足主线,充分考虑各个问题之间的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做好了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铺垫和延伸。

    20220427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