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8623 点击:

  摘 要: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服务于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其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对于英译汉的应用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英译汉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体验语言差异,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笔者对于将英译汉应用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进行了思考与尝试,本文着重对英译汉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方式进行探讨,同时对应用效果进行总结。
  关键词:英译汉;跨文化交际;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作者简介:蔡晗,陈旭光,郑州外国语中学。
  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作《课标》)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应致力于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文化意识的培养,即文化知识、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文化品格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程培养素养目标。因此,在初中阶段,五级目标中虽然没有对“译”这一能力有明确的培养要求,但在当前跨文化交际盛行背景下,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对学生的翻译能力进行针对性培养,对于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对于初中生来说,翻译主要包括两个方向:英译汉、汉译英。笼统来说,英译汉能力的增强有助于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而汉译英能力的增强能服务于学生语言输出(如写作等)能力的培养。目前初中英语现有的评价形式对于汉译英的考查有所体现。例如,针对文本中所学重点短语等语言知识的考查设有“根据汉语提示完成句子”的题型。这种评价形式考查了学生的汉译英能力;又如,现行评价形式中普遍采用的书面表达仅是对学生汉译英能力的部分考查。但是对于英译汉能力的评价,在现行的评价体系中没有太多直观体现。而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对于英译汉能力的培养是否涉及、培养内容和形式通常由教师自主决定,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英译汉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及实践中的培养应用方式。
  一些教师认为,英译汉是大学生,甚至是英语专业大学生需要专门学习的课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英译汉的尝试为学生的能力所不及,因此没有必要做明确要求。笔者在多年一线教学中持续关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可用于进行英译汉的相关素材的发现与应用实践。在教学中发现,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英译汉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能起到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尝试进行英译汉的体验与应用的意义主要有:第一,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根据《课标》在分级目标中对于情感态度的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动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适度进行英译汉的渗透,可以带给学生阅读的获得感,避免由于篇章长难等因素而导致学生阅读时有困难情绪,帮助学生扫清障碍,以更好地进行英语阅读,在阅读中进一步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生来说尤其如此。初中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学习兴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第二,有助于学生体验语言差异。英汉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差异无处不在,语言的差异归根到底源自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英译汉的对比过程中,学生主动体会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进而增强对语言差异的理解,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从根本上把握语言,乃至文化差异的精髓,从而提升对语言的掌控运用。第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在语言学习中,除了语言能力的掌握,更深层的要求是对于语言的迁移运用创新。而对语言的迁移运用创新需要基于对文化的理解和积累。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惯用做法是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对于文化的理解积累重视不足,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通过英译汉的形式渗透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于文化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基于以上意义,笔者认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有必要适当进行英译汉的相关应用实践。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对于英译汉的应用应本着服务学生英语终身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笔者不揣浅陋,粗浅认为英译汉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当有所涉及,并且应当有目的地设计和有所侧重。
  第一,英译汉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应注重对比语言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归根结底是两种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著名翻译家傅雷曾经有过精到的总结:“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但是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有很强的抽象性,囿于初中阶段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及思维能力所限,尚不能系统地学习比较两种思維方式的差异。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注意到并且初步感知体会这种差异。我们应当在日常阅读教学中,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对于思维方式的差异进行初步感知分析。这要求教师充分发掘利用现有阅读材料,将抽象的概念以较为具象的方式呈现,以便学生理解和感知。此外,文化背景的不同也应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渗透。例如,对于一些英语习语的理解和翻译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同时也是教师带领学生了解文化差异的有效话题。另外,有关动物、颜色等的语言差异也是学生在教材阅读及课外阅读材料中经常遇到的话题。教师可以在进行阅读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对相关的文化背景进行学习比对,从而更好地了解文化差异,进而使学生对于英汉两种语言差异的理解有所深入。
  第二,英译汉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应渗透对于翻译的审美欣赏。
  在引导初中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的过程中,应当适当尝试英译汉,而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对不同的译文版本进行对比,教师可带领学生比较不同译作的优劣,同时对好的译作进行审美欣赏。这样做的意义在于:首先,翻译艺术存在于一切翻译活动之中。不论学生面对的是什么语言材料,在翻译的过程中始终需要进行艺术的选择和加工。并且翻译的“二次创作”属性决定了在实践过程中对原文的艺术模仿和对译文的艺术创造的必要性。其次,翻译的准确性要求译者对蕴含在原文表达方式、篇章结构和交际意图之中的审美要素尽量予以保留。综上所述,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语的准确性、生动性、表现力以及和谐美是保证译文语言审美效果的关键因素。初中学生虽不能对译作的审美进行专业评析,却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初步感知审美标准,尝试比对和美化译作,这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服务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大有益处。如,在人教版新目标初中英语教材九年级全一册第十四单元的阅读课文“毕业演说”的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演说中的一些语言片段进行了赏析翻译,并进行了不同译文版本的比较,选出自己认为的较好的译文。学生将“full of energy”“thirsty for knowledge”“be thankful to the people around you”“go your separate ways”“set out on your new journey”依次译为“精力充沛”“求知若渴”“心怀感恩”“各奔东西”和“开启人生新旅程”。学生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在阅读和翻译审美欣赏中得到提高。

202205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