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467 点击:

  摘 要: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医典籍的翻译中做到对文化的恰当理解,即“自洽”十分重要。本文基于语料库对《黄帝内经》的两译本进行语言层面的统计分析,从词汇丰富度和词汇密度两个层面进行探索,研究两译本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自洽特征,以期给予传统典籍翻译一定启示意义。
  关键词:料库;典籍翻译;《黄帝内经》
  作者简介:何燕(1987-),女,浙江湖州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中医典籍作为中医文化的文字传承形式,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思维的历史沉淀,也折射出了中华民族观察、感知和理解世界所独具的思维范式。中医文化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也逐渐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所接受。正确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的进程中必须首先做到“文化自洽”,也就是对自身文化有恰当的理解、充分的认识。本文以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两译本(李照国译本及倪毛信译本)为例,利用自建英语译文语料库,结合中医典籍的文本特色、文化渊源及译者特征,研究分析语言层面的文化自洽特征。
  一、相关研究回顾
  (一)中医典籍翻译中的文化认知
  费孝通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人要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文化自洽的体现。中医文化由古至今,经历了沧桑变化却仍能在新时代中发挥新的作用,说明中医文化自身具有完备的哲学体系和文化特征。中医典籍翻译中必须遵循的“自洽”表现为文本与话语之间的相互建构,主要体现在文本阐释和话语实践层面。 因此,译文理应符合某一典籍所在时代与地域的历史背景、时代礼节习俗、风格意境等。译者应对源文不断进行勘校、释义,仔细揣摩,才能正确诠释该典籍所蕴含的文化历史信息或价值,并达成最大限度地文化自洽。
  (二)中医典籍翻译中的问题
  中国古代中医典籍的正式外译始于 16 世紀末,最初并不是因为其医学价值而引起西方的关注,而是因其所承载的哲学、宗教、伦理等观念获得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因译者身份各异,各类译文的翻译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译本的面貌呈现多样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某种文化错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被扭曲变形,甚至失语,即译者没有做到文化自洽,这种译文可谓“犹译不译也”,其危害性不可低估。此类翻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阻碍了中医文化的传播甚至在海外形成了对中医“伪科学”的误解。
  当代的不少学者都认识到,典籍翻译过程是“一个二度翻译过程,包括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阶段”,这个“翻译过程增加了一个语内翻译阶段,原文为古代或近代汉语,译文为现代英语,中间为现代汉语”。在这个语内翻译过程中,我们必须首先通达典籍原意,还原真实历史文化信息,力求做到文化自洽。
  (三)中医典籍翻译中的新趋势
  Hermans认为,译本中隐藏着“译者的声音”。Baker主张将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学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来研究翻译中的译者风格。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在此基础上探索了语料库翻译学中的译者风格。在研究内容上主要区分了“源文本型”(S型) 和“目标文本型”(T型),前者关注源文风格在译文中的再现,后者关注译者在不同译本中呈现的固有风格。在研究方法上,已有研究多通过建立原文本与多译本平行语料库,从传统量化的角度探讨译本不同的翻译风格。总体来说,在传统关于中医典籍译者风格量化研究中,对语言层面的分析偏多,对文化层面尤其是文化自洽性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
  由此可见,文化自洽是连接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桥梁,是实现“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所在。如何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索中医典籍翻译中的文化自洽策略是新时代的重要命题。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语料
  本研究的语料为《黄帝内经》(素问)的古汉语源文本及李照国和倪毛信两位译者的英语译本。李照国的译本于2005年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而倪毛信的译本于1995年由美国Shambhala出版公司出版。李照国是我国当代中医典籍翻译的代表性人物,长期从事中医典籍英语的研究和实践,而倪毛信为美国华裔中医师,在美国从事中医的临床教学工作,对中医文化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两译本在文化解读、译者身份、受众定位、翻译策略、哲学建构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对研究中医典籍翻译中的文化自洽特征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研究问题
  胡开宝和谢丽欣曾提出,翻译的对比研究应从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两个角度切入。语言层面主要关乎词汇和句法,而非语言层面则与意象、策略、逻辑等相关联。因此,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主要问题:1.李照国译本和倪毛信译本在语言特征量化统计上是否存在差异?两译本在语言层面体现了怎样的文化自洽特征?2.导致译本出现风格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对后期中医典籍的翻译研究有何借鉴与指导意义?
  (三)研究工具和方法
  本研究在搜集语料的基础上自建了《黄帝内经》(素问)古汉语源文本及李照国和倪毛信两个英语译本,并对文本进行了清洗和对齐。在此基础上,利用Corpus Word Parser软件进行分词且利用Tree Tagger软件进行词性赋码。在语料库分析方面,研究者采用WordSmith 8.0、EmEditor和ParaConc进行检索和统计,以期剖析两译本中文化自洽的差异及造成差异的原因。
  三、研究结果
  在中医典籍的翻译过程中,文化以文本为载体得以体现和渗透。因此译者对文化的自洽程度及自洽策略也可从文本的语言层面进行探究。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语言层面对《黄帝内经》两译本进行基于语料库的对比分析。首先,通过统计类符/型符比计算词汇的丰富度,其次,,通过实词型符的比例计算词汇的密度。
  (一)词汇丰富度
  根据杨慧中的观点,文本中词汇的丰富度主要通过类符和型符的比值来体现。Baker认为语料库中型次比(Type Token Ratio,TTR)越高,则词汇使用越丰富多样。但是语料的大小对TTR的统计有较大干扰,仅用TTR来表征文本的词汇丰富度还有一定的缺陷。为了减少文本长度差异对型次比的影响,2004年Scott又提出了标准型次比(Standardized Type Token Ratio,STTR)的概念。STTR值越大,则词汇的重复率低,丰富度高,变化性大。表1为利用语料库分析软件WordSmith 8.0后得出的两译本词汇丰富度比较。

20220606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