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8212 点击:

  摘 要:英语语言学习的主要来源是输入,而阅读又是语言输入最好的方法。除了课堂和教材涉及的学习内容以外,学生急需在课外开展广泛的阅读,发展理解、鉴赏、批判等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素养。笔者用16周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积极思考教与学的未来,探寻提升学生英语阅读素养和自身阅读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努力成为热爱阅读的终身学习型师生。
  关键词:英语阅读素养;课外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连续性文本阅读
  一、实践背景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高中阶段发展学生英语学科素养的要求,而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就是英语语言能力。以丰富高效的英语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势在必行。学生们急需在课外开展广泛的阅读,发展理解、鉴赏、批判等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素养。然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重知识,轻技能”的观念根深蒂固。作为一名一线高中英语教师,笔者很想摆脱现状,积极思考教与学的未来,探寻提升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的有效方法。
  二、我校英语课外阅读现状
  (一)教师层面
  课外阅读是课堂学习的延伸,但这个环节有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呢?开展阅读仅仅是一句口号还是教师坚持不懈的教学常规呢?为了解答这些疑问,并在后期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指导活动,笔者在开学之初对我校高一和高二年级英语教师共計12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不难发现,大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的了解不够深入,不可能有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新课标中明确得给出了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确保每周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500词,总量不少于10万词。阅读选材也是棘手问题,所以有的教师干脆让学生们自选材料随便读,无法在读后给予系统的反馈和及时的评价。对于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教师们都会选择个别交流,有的甚至放任自流。这种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因为教师的任务很艰巨,课时也很紧张,所以大家在思想上能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实施起来就会偏离初衷。
  (二)学生层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主动积极地进行课外阅读和被动消极地应付阅读任务,结果必然大相径庭。课外阅读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拓宽的视野、培养的文化自信、开发的创新思维能力也许无法通过一道题目、一张试卷集中体现出来,所以难免有些学生以功利的眼光去审视阅读活动。他们太过急于求成,忽视了语言学习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英语水平存在的差异也会让他们在对待课外阅读的态度上有所不同。为了大致了解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情况,笔者对全年级11个班级358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学生都能从不同途径了解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是近20%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实施,没有感受过快乐的阅读体验,选材不合适或者缺乏阅读方法都可能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75%的学生更希望教师能够提供连贯的阅读材料并给予及时的指导。相比学生自己选择材料的随意性和容易产生的惰性,教师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加科学、有适切性的素材。63%的学生希望能坚持阅读,笔者认为这就是很好的思想主流,希望这些学生能够慢慢带动其他同学在课外阅读中获得更多美好的体验,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外悦读”。
  三、实践过程及成果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针对语篇阅读教学指出,教师在选择语篇时,应注意长短适中、文学性和非文学性语篇的合理比例,在确保选择一定比例的文学性语篇的同时,注意为学生提供非连续性文本的机会。以前在选择阅读材料时,笔者往往会考虑语篇的词汇难度、篇幅长度和阅读耗时,没有从文学性和非文学性的角度进行语篇分类,而新课标给了笔者一种不同角度的启示。在16周时间里,笔者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时,也是基于这两种不同的篇章类型分别开展。
  (一)课外非连续文本阅读
  1.阅读材料选择。“360百科”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定义如下:作为文本的一种类型,它既具文本的基本共性,但在语言和结构的组合上又区别于其他文本形式。非连续性文本又称间断性文本,相较于具有叙事性、文学性的连续性文本,它是由逻辑、语感不严密的段落层次构成的阅读文本形式,包括新闻、图解文字、说明书、广告、地图、索引等。相较于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能够简洁系统地呈现文本的关键信息,其阅读具有“短、简、快”的特点,能够大大缩减读者的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效率。非连续性文本喜欢运用文字、符号、图像甚至音响等多种媒体,形象直观,图文声并茂,趣味性高。笔者认为,在这类文本中,新闻和微信公众号的每日推文就是非常合适的素材,新闻具有信度高、更新快、涉猎广泛的特点,公众号的推文语言生动、话题新颖、图片有创意。
  2.阅读活动安排。基于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笔者决定让学生采用“每日阅读法”。即每日早读时学生们在新闻网站共同选取3则感兴趣的新闻,笔者选取公众号内有趣的新鲜话题,汇总成电子稿,早操时印发给学生,以便学生利用课间或者午休时间自主阅读。如果遇到影响阅读的词汇,鼓励学生通过上下文和配图猜测,因为这两类篇章就是要体会语言的原汁原味和生动灵活,若有必要时再借助词典或者网络查询。第二天上课时设置5分钟左右的汇报时间,给每一名学生提供空间和舞台表达自己的读后观点,鼓励学生在课后发掘新闻背后的文化背景,理解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互相交流。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们进行思想碰撞,长期坚持更有助于学生逐渐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为今后跨文化交际做好铺垫。实施框架如下:
  3.阅读活动收获。最初实施的第一周里,学生们有畏难情绪,有的学生只读标题不想深入阅读,有的学生遇到生词选择逃避跳读,在汇报时大家表现得不太积极。于是笔者改变阅读方案,将课后独立阅读调整成为2-4人阅读兴趣小组共读。语言学家Nuttal将学生分成强弱两种读者,读得慢的学生很少对他们读的内容产生兴趣,就尽可能少读,读得少就理解困难,速度不可能加快,导致恶性循环。组内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有差异,阅读兴趣和能力均较高的学生可以担任组长,负责召集学生共读,督促学生做读书笔记,组织话题讨论并记录组员的阅读情况等。自第二周汇报开始,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话题也更加丰富。笔者认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带给学生以下好处:首先,关注新闻新事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生活。课外阅读涉及日常生活、政治、经济、科研、娱乐、教育等各方面,信息量极大。其次,学生获得了多维立体发展的思维,学会了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信息,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用不同的观点分析问题。再次,学生们有了更多与同学学习交流的机会,既保留了自我思考的空间,又不乏思想火花的碰撞。

20220911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