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949 点击:

      摘 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行课程思政,除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外,还需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协同功能,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树立立德树人的综合教育理念。本文以西北师范大学外语类课程教学为例,通过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实践育人研究,着眼于实践育人路径、面临的困境和对策分析,探索高校课程思政的多维立体实践模式。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实践育人;立德树人;模式
      作者简介:朱晓娟(1980-),女,江苏邗江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日常管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刘心月(1995-),女,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金融理论与政策;马文霞,查秀芳,王芸霞,张碧全,吴少羽,西北师范大学。
      外语类课程教学作为学生接触外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语言教学和跨文化对比是贯穿其中的核心要素。本文以西北师范大学外语类课程教学为例,阐述外语教师在课堂主渠道、实践平台互动“两翼”中如何完善育人体系,实现课程思政课堂、实践的生态平衡。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一)时代进步之需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高校所培养人才的品行、能力、素质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行业快速迭代,大学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品质塑造。教师要坚持显性教育+隐性教育、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双“轮”驱动,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高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建设的时代之需和必然要求。
      (二)教学改革之需
      以外语类课程的价值教育功能为例,课程内容不局限于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教学,课程形式也不局限于课堂。课堂上应用各种视听、阅读、写作与翻译材料,学生以“旁观者”身份感知语言传递的信息和情感,价值引领和品质塑造融入其中;课堂外的实践教学、专业竞赛、涉外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多元的真实场景模拟,特定涉外场合中突发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培养,都与思政教育目标天然贴合。因此,推进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协调理论与实践的平衡,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是融入育人内涵、回归教育本质的探索,也是面向教育现代化的教学改革之需。
      (三)人才成长之需
      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德为先,德才相济,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了解国策与省情,做时代的主人。课程思政依托课程教学传授什么是“德”,什么是社会的现实需要,但教师无法全面感知学生的性格特征、心理认知和素质修养。通过实践育人,使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化为个人德行与修养,注重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能让学生们深入社会、深入基层,体验人生百态,激发家国情怀,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这正是人才成长之需。
      二、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模式探索
      实践育人即实践教育,是将理论内化为德行、修养、能力、素质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途径,与思政课的教育理念同向同行,实践教学、专业竞赛、涉外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被赋予价值引领重任,学生在创造社会价值过程中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在实践教育中,将实践教学、专业竞赛、涉外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舞台交给学生,强化学生在实际参与和体验中用理论指导实践、用理论推动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一)向西向下,外语师范教育的实践教学
      外语师范教育实践是实践教学的有力探索。在校期间,学生不仅通过理论课程、技能训练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浸润教书育人初心的同时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深入新疆阿克苏、甘肃深度贫困地区开展教育扶贫,或以社会实践团的形式,切身感受当地的教育发展水平。通过教育实践,学生充分运用课堂所学,接触实际,以创造力和行动力潜移默化影响人、感召人,将自我发展与社会进步、个人成长与祖国强盛结合起来,是最为生动的“课程思政实践课”。
      (二)以赛促学,竞赛中的教学相长
      专业竞赛是专业课程之外与学生专业学习关联度最高的实践类型,重点通过对时空的限制,考查学生的专业素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在专业竞赛实践中不断学习与突破,是将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并应用的有效途径。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外语类专业竞赛以听说读写译技能为核心,将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形势、时事热点等纳入竞赛背景材料,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价值导向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发展理念的综合能力。同时,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和学情,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外语类专业竞赛,使得学生在竞赛中查漏补缺,习得更多表达中国立场、中国声音的方式。
      (三)志愿服务,涉外场景中的语言交互实践
      学生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在涉外场景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对话,是一种志愿者精神的自我规范,也是“四个自信”的自我教育和理解。西北师范大学“馨译”外事志愿服务队自成立以来,坚持以“专业培养、真诚奉献、服务世界、传承文明”为指导,以“专业实践、服务社会”为模式,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大型国际文旅交流会议和掌握文化发展机遇,提升学生的陪同翻译、会场接待、礼仪引领等业务能力,加深对以敦煌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艺术形象的多语种表达。学生在志愿者岗位上用自己对文化理论背景的理解和对交流情景的把握,通过志愿服务传递语言交互背后的情感,在不同任务中感悟文化交流所蕴含的巨大发展赋能,在服务他人中播种文明,,为中外文化交流中践行外语学习者的社会责任。
      (四)校园文化,三全育人的实践载体
      校园文化育人即环境育人,是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的价值土壤,也是实践“为了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是“德智体美劳”五项培养目标的实践载体。学生在校除课程学习之外,还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如参加运动会、合唱比赛、舞台表演、艺术鉴赏、公益劳动等多种校园文化活动,五育并举,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同时,与语言学习相关联激发学生的参与主动性,以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为底色和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活动育人的价值最大化。外语短剧大赛、经典诵读、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经典影视作品外语配音大赛等系列活动,是外语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的良性结合,将“课外八小时”交还给学生,能够鼓励学生走向多元的文化实践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0221007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