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9520 点击:

  摘 要:新文科建设为国学经典诵读与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融合指明了方向。新文科强调要用中国特色教育促进道德养成、文化塑造等,同时英语人才培养强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因此,国学经典诵读与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相融合符合英语专业建设的需求与导向。本文以哈尔滨剑桥学院英语专业为例,将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与方法融入英语专业第二课堂活动,举行了中英文经典诵读活动。三个学期的中英文诵读实践证明:国学经典诵读能够在文化素养、三观、民族品质和学习能力等维度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新文科;高校英语专业;国学经典诵读
  作者简介:潘春英,于琰,哈尔滨剑桥学院外国语学院。
  教育强则国强,新文科建设是当前高校推进学科发展的重要导向。新文科背景下,高等外语教育将从“专业教育”迈向“跨学科教育”,高校英语专业必须以需求为导向,坚持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一、国学经典与新文科下高校英语专业发展的关系
  目前,关于新文科建设的相关研究为国学经典诵读与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相融合指明了方向。张俊宗立足于中国立场,将新文科的“新”概述为:人文精神的主题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学科的融合交叉;数字化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其指出,要在中国特色教育中特别强调道德养成、文化塑造等。国学经典诵读与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融合能够实现道德养成和文化塑造的目的,也体现了学科融合的创新。此外,贺祖斌提出:坚持需求导向,推进新文科研究范式转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问题导向,大力培育新型交叉学科;坚持目标导向,创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基于英语专业建设中的问题、需求和目标导向,国学经典诵读适合与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相融合。
  除新文科视角外,国学经典诵读也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指南》)及课程思政的要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国标》与《指南》指出,中国文化元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有利于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此外,国学经典诵读与跨文化的结合更有利于英语专业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坚守中国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本文以哈尔滨剑桥学院为例,在新文科背景下,基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将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与方法融入英语专业第二课课堂活动中,通过实践创新、迁移创新和融合创新的方法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寻找专业发展特色。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针对学生对提升文化素养、学习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需求,哈尔滨剑桥学院于2019年12月开启第一期中英文经典诵读活动。第一期中英文经典诵读活动陪伴16、17和18级英语专业学生三个学期时间。国学诵读群的成员一直保持在300人左右,平均打卡记录为153天,最高打卡记录为546天。其间,指导教师就中英文经典诵读对学生文化素养、三观、民族品质、学习能力的影响,学生对经典诵读理论和方法的掌握,及对经典内容的理解进行了调查。
  (二)活动设计与执行
  本期经典诵读活动选用了王财贵教授主编的中文经典诵读系列中的《学庸论语》《老子庄子选》以及《英文名著选》三本书。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不用强调不同版本经典之间文字和读音的差异,因为诵读经典的目的不在训诂,在于明理和践行。
  活动采用“137”经典诵读法。这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经典诵读积累法。“1”是每天至少读1遍,最多7遍;“3”是每天可以选择读1到3样,最多读7样;“7”是指连续7天重复相同的内容,不以熟记和背诵为目的,读完7天就进入下周的学习。如此,两年左右时间,《论语》《大学》《中庸》《道德经》和《英文名著选》可以诵读近百遍。
  在实践的过程中,“137”经典诵读法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创新。我们将其应用为“127”。以《英文名著选》为主线,搭配《道德经》或《论语》。学生根据各自时间安排每天读1-5遍。这种方法也符合语言学习输入输出理论的要求。大量的输入和多感官的同时调动更有利于语言产出应用。
  在本期经典诵读活动中,我們制订了“中英文经典诵读周计划表”,让学生对诵读活动既建立宏观前景也有微观进程安排。此外,建立微信交流群,学生在群中记录打卡天数和打卡内容,指导教师早晚两次发送引领和鼓励寄语,推送经典诵读的理论和实践案例等。同时,学生也会举行线下的诵读和分享活动。《论文》和《道德经》的诵读可以遵循表1所示模式。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了问卷和访谈两类工具。首先使用开放型问卷就研究的六个一级维度进行调查和因子分析。然后筛选各维度的因子并划分二级维度,制作测试量表、调查问卷。根据数据分析,设计访谈内容。量表、问卷包含文化素养、三观、民族品质、学习能力、经典诵读理论和方法的掌握、对经典内容的理解,共计6个一级维度和60个因子。采用里克特五级分类法,“1”表示“完全不符合我”,“5”表示“完全符合我”。本次调查共计回收问卷108份,数据以描述性分析为主。
  三、研究结果
  (一)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本次调查包含文化素养维度因子7个(见表2),总体均值为3.885,接近于“很符合我”。其中增强文化自信、开启对中国文化和智慧的探索、对比古今文明和社会三个维度的培养效果明显。数据显示,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影响不明显。
  (二)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本次调查包含三观维度因子13个,其中世界观因子4个,人生观因子5个,价值观因子4个。总体均值为3.175,略高于“基本符合我”。数据显示,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对学生三观的培养,但是总体影响不明显。从均值和方差的数值分析,影响最大的因子为:是非观、对生活的热爱、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理解核心价值观等。以上四个因子均值大、方差小(见表3)。
  三观维度因子 极小 极大 均值 方差
  (三)对学生民族品质的培养
  三个学期的经典诵读活动对学生民族品质培养的影响总体均值为3.085,略高于“基本符合我”,数据表明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不够明显。其中较为明显的因子为:用国学智慧指导生活,独立思考、不盲从,专注力,品德和行为。以上因子的数值接近于“很符合我”,且内部差异小(方差小)。
  (四)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调查显示,学习能力维度因子的总体均值为3.667,效果界于“基本符合我”和“很符合我”之间。数据显示,诵读活动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比较有效果。其中较为明显的因子为:英语词汇的积累、中文阅读能力、记忆力、英语口语能力、诵读学习方法的迁移、逻辑思维能力和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五)对经典诵读理论和方法的掌握,对经典内容的理解
  数据显示,经典诵读对理论与方法、经典内容的理解维度因子的总体均值为3.627,,接近于“很符合我”。其中较为明显的因子有:对“137”经典诵读法的掌握,对《道德经》《论语》历史地位和内容的理解。
  四、结论与反思
  综合分析以上数据可知,中英文经典诵读活动对以上六个一级维度均有辅助提升作用。较为明显的维度为:文化素养、经典诵读理论与方法、对《论语》和《道德经》内容的掌握、学习能力提升等。以上数据证明,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将国学经典诵读融入第二课堂活动会对学生文化素养、学习能力及经典诵读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起到明显作用。
  同时,访谈结果显示,教师的引领与鼓励对学生坚持诵读很关键。所有受访者均表示,经典诵读和指导老师的推送已经在他们内心种下了国学的种子,有机会自己会成为国学经典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1]张俊宗.新文科:四个维度的解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3-17.

gzslib20230104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