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8979 点击:
      【摘要】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必然要涉及戏剧媒介和不同语言间的转换。戏剧台词文本在翻译时能否克服汉英双语天然的异质性,跨越中西文化的界限,会直接影响到文化传播的层面及效果。因此英译时选择适当可行的策略,才能使英语观众真切领悟到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精髓,从而将其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升华至最高境界。
      【关键词】语言异质性;台词英译;传统文化传播
      【作者简介】刘韵(1986.09-),女,汉族,湖北武汉人,中国地质大学,翻译硕士,研究方向:文学翻译、翻译理论与实践。
      我国拍摄的古代宫廷题材长篇电视连续剧凭借其历史的厚重感受到国内观众的广泛青睐。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赋予古装电视剧新的使命,即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满足海外电视观众的观赏需求,扛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大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其台词的英译版也随之应运而生。汉语和英语分别衍生于东方和西方两种受地缘因素影响的文化土壤,先天具有迥然不同的文化基因,故其台词英译的难度在于克服汉英语言的异质性,拉近中西文化距离,使观众能更深入地理解和领会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本文从清宫剧《后宫甄嬛传》的英文台词语料出发,试图探讨如何突破两种语言与文化的瓶颈制约,发挥双语优势,在另一种语言氛围浸染下达到深层次的文化理解,从而产生文化认同感和情感共鸣。
      一、全面了解戏剧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把握人物性格命运
      《后宫甄嬛传》作为近年来一部以我国清朝宫廷生活为背景、皇妃甄嬛一生的成长轨迹为主线的长篇巨制型电视连续剧,以明晰的时间脉络走向、还原历史原貌的宫殿群场景、宫廷生活的礼教规范、跌宕起伏的后宫争斗冲突、千差万别的人物个性、层次丰富的人物心理活动、精美绝伦的人物服饰、精致讲究的美食饮馔等多重元素赢得了观众群体的高度赞誉。其中,设计的台词对白带有浓郁的文言色彩,遣词造句凝练精当,与人物所处的时代、身份地位、性格特征及当时的心理活动高度相符,堪称古装剧台词的范本。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度繁荣时期,其孕育出的文化也是底蕴深厚,韵味无穷的。因此,译者想要脱离源语外壳,跨越中英语法规则、文化心理、思维方式、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存在的鸿沟,用英语重塑一个能辅助观众理解和接受原始剧情的、贴近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台词语境,首先得将自己打造成一位博学的中国通,对清朝的这段历史背景、宫廷的封建等级制度及选秀制度、皇家的伦理典范、后妃的品阶类别及不同品级在日常吃穿用度方面的差别、后宫妃嫔间明争暗斗的心理及争宠手段、原剧众角色的外貌、性格特点及人生轨迹、人物服饰、饮馔文化、节气风俗均有详细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
      二、沿用汉语用语规范,品悟挖掘专有名词的深刻意蕴
      《后宫甄嬛传》的台词中接连出现了一系列人名、宫殿名和物件名的专有名词。仔细揣摩每个角色名字的汉字组成,就会发现每个人名其实都是原著作者精心选字得来的,且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暗示了人物的命运走向,富有文学美感。如甄嬛的贴身侍女流朱、浣碧的名字含义分别是“流淌的红色”和“水洗后的新绿”,这种形容词+名词的搭配,赋予了静态的颜色以灵动之感,两位少女活泼欢脱的样貌便跃然于观众眼前。已故先皇后的封号冠以“纯元”二字,与其生前主持后宫时给众人留下的单纯、善良、贤德的美好印象相符;甄嬛的知己沈眉庄,观名字已然得知是一位高贵、优雅、端庄的皇妃;太医温实初与甄嬛从小一起长大,在其进宫前曾表明过想求娶的心迹,尽管心愿未能实现,在甄嬛入宫后仍然恪守初心,凭借精湛高明的医术和敏锐的审时度势能力,帮助女主人公一次又一次脱离险境、绝地重生,耗尽心血并兑现了守护其一生一世的承诺,一介太医怀有的温暖诚挚的情意和矢志不渝的真心在“温实初”这个名字间显露无遗;现任皇后的掌事宫女剪秋,其老谋深算、暗藏杀机的形象从“剪”“秋”两字可窥见一斑;太监康禄海最初在甄嬛宫里掌事,后来因主子体弱多病暂无恩宠转而投靠丽嫔,待甄嬛得势后又想回来重新侍奉,从故事发展情节来看,是一个典型的趋炎附势、拜高踩低、见利忘义的小人,所以以“康”“禄”“海”三字取名足以概括人物的价值取向和为人处世的准则。剧中各宫嫔妃的住所名称也与其一宫主位的性格命运息息相关。主角甄嬛初入宫时居住的宫殿名为“碎玉轩”,是华妃为了打压甄氏恩宠着意安排的,一听就是一个冷僻不祥的住处,暗含了之前的主人被陷害暗算致死的悲惨结局;华妃所住的“翊坤宫”,名字与其主人张扬跋扈、霸气嚣张的个性高度契合;眉庄的寝殿被皇上赐名“存菊堂”,充分表达出了帝王对于妃子沈氏清冷孤高、与世无争的菊花般的品格和气节的赞赏;皇上的“养心殿”、太后的“寿康宫”也分别寄予了皇上为国事鞠躬尽瘁的愿景和太后长寿安康的祈盼。此外,对剧情发展起穿针引线作用的典型物件如华妃独享的“欢宜香” 和纯元皇后擅长的“惊鸿舞”,取名也颇有深意。前者命名选字都彰显出了皇家希望华妃因宠冠六宫而获得长久的欢愉且此香只配赐予她的寓意,后者则勾勒出了舞者令世人赞叹的绝妙风姿。
      按照英语的思维和表达习惯,通常会采取音译的方法来统一翻译这些专有名词,只追求读音与汉字相近。这样浅尝辄止的处理仅停留在语音转换的最基础层面,没有透彻地消化原文本内容,完全抛弃了名词本身在汉语里所蕴含的深意,会使得汉语的语言与文化信息大幅度缺失,對于观众了解故事情节的潜在冲突和角色的性格命运也难以起到辅助作用。因此,译者在翻译剧本台词之前,应深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品悟挖掘根植于汉语文化中的专有名词的深层次意蕴,理解字面意思,查询历史典故,领悟文化内涵,梳理情节脉络,然后再运用意译的策略对这些人名、宫殿名和事物名进行处理。否则,英语观众只能听到专有名词的肤浅读音,全然领会不到其汉语含义的精深,上升不到文化认知层面,翻译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着实留有遗憾。
      三、文言对白尽量避免口语化处理
      中国的封建社会历经数千年的文化繁荣和沧桑演进,最终在历史潮流的推动下,走向没落和衰亡。清朝作为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宫廷的等级制度和宫规是极其森严的,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也是根深蒂固的。皇帝作为封建统治者,君临天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后母仪天下,以后宫之主的身份统领众妃嫔。而太监、宫女则以奴才的身份侍奉帝后及妃嫔,各人因出身品阶地位不同,尊卑有别。故而皇后和妃嫔们向皇帝请安、妃嫔们向皇后请安、奴才们向主子请安均要求使用特定的用语并恪守严格的礼仪,且这些问候语都带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烙印,摒弃了口语直白随意的特点,充满中规中矩的文言意味。反观之,英语则是由西方文化孕育而生的,受这种文化的浸染和影响,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对白通常都不拘小节,不受明显的长幼尊卑秩序、刻板的礼教规矩等条条框框的限制和约束,言语间透出一种平等、简单、轻松、诙谐的人际氛围。因此,在英译过程中克服语言的异质性尤为重要。原剧文言对白里渗透的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等级、伦理及礼教应在充分保留其背景风格的前提下,使用正式、规范、严谨的英语词汇和句型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选用英语的日常交际口语或方言俚语会致使原始语境跑偏,诱发不伦不类的别扭视听感,既无法达到传递出如此丰富的信息量的目的,又会营造出风格迥异的文化氛围,从而与翻译的初衷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