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839 点击:
      【摘要】随着英语通用语的发展,其在全球化进程中表现出的工具性和传播性愈来愈强,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交际属性也更加丰富。这就为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本文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实际出发,探讨了如何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践路径和课程建设框架。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英语
      【作者简介】王楠(1983-),女,汉族,河北唐山人,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商务英语、二语习得。
      一、 研究背景
      ELF是英语通用语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的简称。英语通用语是母语不同的人使用英语用来相互交流的语言。其特点是由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使用英语作为交流语言时所形成的一些具有其文化特点的英语语言变体。既英语通用语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如:中国英语、印度英语、韩国英语等。
      以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为例。中国英语是在中国本土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高一虹)。如大家所熟知的体现我国国情特色的“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一带一路),反映中国思想意识的“east wind”“west wind”(东风、西风)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Chinese knotting”(中国结),及音译词如“Dao”(道教)、“Kungfu”(功夫)等。这种由许多不同语言变体构成的英语体系在全球化进程中表现出的工具性和傳播性愈来愈强,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交际属性也更加丰富。
      交际能力是一个人使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它不仅指能够使用语言知识精准地组词造句进行语言输出,还指在不同的情境中能够选择不同的方式表达出说话者的深层语义和文化内涵,使语言表达得达意得体。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语言媒介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双向沟通。英语教学目标是在不同语言文化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成为既具有语言专业知识,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文化自信的学习主体。因此,如果语言教学只停留在习得语言技能获得交际工具的层面,是无法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的。
      二、 高职英语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高职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上是有统一标准的。学生在高职阶段要通过国家统一的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PRETCO A/B),教学中追求考试的通过率,忽视了母语文化内容的摄入。
      其次,目前国内出版的主流教材的内容基本以介绍英美文化为主,反映中国文化的内容十分缺乏。虽然从英语习得的角度来说,这有益于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接触到地道的英语。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跨文化交际是需要双向沟通的,正如Larry A. Samovor(2012)所言:“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一环就是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文化。”教学内容通过教材实现语言知识和教学思想对学生的输入。教学活动也是依托教材进行设计和实施的。高职英语教材中母语文化内容的缺乏,造成学生对母语文化以及英语表达方式知识的匮乏。
      以笔者最近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和强度进行的问卷调查为例。该调查采用的是李克特五级量表(Likert scale),从内在动机、社会职责动机、外在动机(工具性动机)、动机强度四个维度,设计了30道问题,每题的最高分值为5分,选择项分别为“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强烈反对”,记分分别为5、4、3、2、1。其中有关学生英语学习社会职责动机的问卷项目包括:学好英语可以为中国的富强尽力,可以更好地让世界了解中国,不辜负父母、家人的期望等。通过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发现受访学生英语学习社会职责动机的均值仅为1.285,相较于内在动机、工具性动机的均值明显偏低。由此可见,较大比例的受访者在这些选项上基本持否定态度“不同意”。这说明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这些学生没有把学习与服务于祖国联系起来。
      因此,在ELF视域下,从教学实践层面,探索通过语言、文化及思辨能力培养相结合的途径,将中国文化融入英语课堂,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信心,学习一些中国英语来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三、实践与探索
      培养学生的双语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实践包括以下六个维度。
      1. 完善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对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的“核心素养”诠释为5C模型,即:文化理解与传承(Culture competence)、审辩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新(Creativity)、沟通(Communication)与合作(Collaboration)。虽然高职英语课标提到了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没有明确提及培养学生中国文化素养和文化认同这一素养目标,因此,在课标中需要增加该要素。利用课标的指导作用,充分认识到有目的地把中国文化元素融入英语教学中是在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定基础,把培育学生爱国情怀及价值观的课改理念融入中国英语学习过程中。
      2. 在教学中增加本土文化的内容。根据教材内容,利用线下线上资源在背景导入和课后拓展等教学环节中增加本土文化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版本的视、听、说音频和视频教学素材,反映现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中国英语,进而弥补中国文化元素在英语教学中缺失的问题。
      以“教育”单元为例,本单元阅读文章的主题是:美国作者以自述的形式介绍了教育如何改变了她的人生。我们在课前通过雨课堂向学生推送了以下内容:
      A.英文版微课“孔夫子(Confucius)”,加深学生对这位中国古代教育大师的了解。请学生用英语简述两条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张,丰富他们的中国英语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