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471 点击:
【摘要】在英语课堂中融入文化意识的培养教学,不仅给传统的英语课堂增添了乐趣,也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品格以及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理解。在渗透文化意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给学生较强的文化体验感,这主要依靠教师提升自我的文化素养,在课堂中创新运用不同的文化体验活动,丰富文化体验的内容,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初中英语;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
【作者简介】陈学春,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文武砂中学。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性语言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掌握一门语言不仅要掌握语言使用方法,还要了解该语言背后的文化特征。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会忽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初中英语仁爱版教材中,每个主题单元所用素材都能体现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元素,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将其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了解世界文化的同时也能形成一定的文化品格。
一、 初中英语教学渗透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1. 顺应世界教学发展趋势。国家之间文化的差异性并不会随着全球化趋势而改变。在文化交流中,如果不了解他国文化或是禁忌,很可能会造成他人误解甚至是冲突,因而培养人们的文化敏感性已经迫在眉睫。如今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将文化元素融入教学之中,如美国将“文化素养”作为21世纪培养学生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日本的教学中则融入了“文化传承”板块,可见中国的教育也需紧跟世界教学发展的趋势,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努力探索将“文化意識”融入英语教学之中。
2.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置身于多元文化共生的时代,初中教育培养的学生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世界多元文化,同时还能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在渗透文化意识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对外来文化有所认知的同时也在帮学生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理解中国文化特色与形成原因,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进而更好地传承文化。
3.弥补学生文化体验缺失。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将侧重点放在学生使用语言技能训练的层面,而忽视了在课堂上让学生体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学生在面对文化交流时经常手足无措。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英语教学增加课堂的体验感,更好地发挥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价值的作用,使学生能借助英语拓宽眼界,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所在,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 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途径
1. 提升教师文化素养,提高教学主动性。教师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英语课堂中文化意识教学的有效性。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文化意识培养的认知还是不够清晰。一些教师在交谈中表示受到课时的限制,只能将绝大部分课堂时间分配给语言技能讲解,对文化意识的渗透并不多。也有些教师表示虽然知道应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思维,但自己却很难在教材中挖掘到文化元素并加以运用。
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是教师必备的技能,可以通过集体备课方式集思广益。例如在对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九年级Unit3 Topic2 Section B进行集体备课的时候,许多教师只是将重点放在单词、语法、听力上,但忽略了该部分体现的文化差异——体态语差异。在共同讨论之下,教师们共梳理出十多种不同民族不同的体态语,例如竖起大拇指在西方国家是搭顺风车的意思,但在我们国家是点赞的意思。为了让学生们理解这些体态语的含义,教师还将体态语和各国文化相联系,他们从网上找到各种与体态语相关的图例来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体态语差异,丰富了教材的内容。
2. 拓展不同体验方法,增强文化体验感。课堂体验是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环节,课堂中不同的教学阶段运用到的文化体验方法是不同的。例如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可运用“诱发体验”的方式唤醒学生的文化记忆,或者激发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兴趣。在授课环节,可利用“亲历体验”的方式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或是组织学生做游戏来进一步理解文化,习得文化技能。在最后总结环节,可利用“升华体验”的方法反思文化教学中的不足,以促进后续教学工作的改进。引入不同的体验教学法,其目的是为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以提高互动参与度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感悟。无论采取何种体验教学法,教师都需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尤其是要调动班级中英语能力较弱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活跃整个课堂气氛,带来真正的体验式教学。
例如,在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七年级下册Unit8 Topic1 Section C阅读课导入环节中,未意识到文化差异对比的教师选择的课前导入方式比较简单,直接以“气候”作为导入主题,简单明了地向学生展示不同国家、地区的气候特征,虽然也能达到课前导入的效果,但未能向学生揭示国家因气候不同体现在文化交流层面的差异。而有文化渗透意识的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先让学生进行一个情境模拟,每组学生两两对话,模拟陌生人初次见面打招呼的场景,许多小组都采用了“你去哪儿”“吃饭了吗”等中国人见面的传统开场白。为对比中英打招呼文化的差别,教师播放了一些英国人见面打招呼的影视剧片段,片段中的人物无一例外都在谈论天气,例如“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Today is a rainy day”等,学生在观看后对中西方人们打招呼的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好奇,进而开始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从而引出英国与中国在气候、礼节等方面的文化差异。这样的课程导入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感受到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达到文化培养和语言学习有效统一。
3. 引入丰富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多元性。在课堂中适量引入文化资源是增强学生课堂体验感的基础,学生对文化的体验与认知不仅仅来源于书本教材,也来源于对实物的感知。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内外各种资源来充实课堂文化教学的多元性,提高文化体验的深度与广度。常见的文化资源有文化产品和文化案例两种,前者是通过实物展示的方法让学生接触到中西方的文化产品,如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对比,以此来深入研究两者背后体现的文化差异。后者则是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在应对外来文化时能正确分辨并完成文化交流。
【关键词】初中英语;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
【作者简介】陈学春,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文武砂中学。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性语言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掌握一门语言不仅要掌握语言使用方法,还要了解该语言背后的文化特征。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会忽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初中英语仁爱版教材中,每个主题单元所用素材都能体现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元素,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将其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了解世界文化的同时也能形成一定的文化品格。
一、 初中英语教学渗透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1. 顺应世界教学发展趋势。国家之间文化的差异性并不会随着全球化趋势而改变。在文化交流中,如果不了解他国文化或是禁忌,很可能会造成他人误解甚至是冲突,因而培养人们的文化敏感性已经迫在眉睫。如今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将文化元素融入教学之中,如美国将“文化素养”作为21世纪培养学生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日本的教学中则融入了“文化传承”板块,可见中国的教育也需紧跟世界教学发展的趋势,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努力探索将“文化意識”融入英语教学之中。
2.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置身于多元文化共生的时代,初中教育培养的学生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世界多元文化,同时还能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在渗透文化意识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对外来文化有所认知的同时也在帮学生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理解中国文化特色与形成原因,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进而更好地传承文化。
3.弥补学生文化体验缺失。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将侧重点放在学生使用语言技能训练的层面,而忽视了在课堂上让学生体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学生在面对文化交流时经常手足无措。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英语教学增加课堂的体验感,更好地发挥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价值的作用,使学生能借助英语拓宽眼界,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所在,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 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途径
1. 提升教师文化素养,提高教学主动性。教师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英语课堂中文化意识教学的有效性。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文化意识培养的认知还是不够清晰。一些教师在交谈中表示受到课时的限制,只能将绝大部分课堂时间分配给语言技能讲解,对文化意识的渗透并不多。也有些教师表示虽然知道应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思维,但自己却很难在教材中挖掘到文化元素并加以运用。
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是教师必备的技能,可以通过集体备课方式集思广益。例如在对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九年级Unit3 Topic2 Section B进行集体备课的时候,许多教师只是将重点放在单词、语法、听力上,但忽略了该部分体现的文化差异——体态语差异。在共同讨论之下,教师们共梳理出十多种不同民族不同的体态语,例如竖起大拇指在西方国家是搭顺风车的意思,但在我们国家是点赞的意思。为了让学生们理解这些体态语的含义,教师还将体态语和各国文化相联系,他们从网上找到各种与体态语相关的图例来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体态语差异,丰富了教材的内容。
2. 拓展不同体验方法,增强文化体验感。课堂体验是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环节,课堂中不同的教学阶段运用到的文化体验方法是不同的。例如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可运用“诱发体验”的方式唤醒学生的文化记忆,或者激发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兴趣。在授课环节,可利用“亲历体验”的方式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或是组织学生做游戏来进一步理解文化,习得文化技能。在最后总结环节,可利用“升华体验”的方法反思文化教学中的不足,以促进后续教学工作的改进。引入不同的体验教学法,其目的是为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以提高互动参与度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感悟。无论采取何种体验教学法,教师都需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尤其是要调动班级中英语能力较弱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活跃整个课堂气氛,带来真正的体验式教学。
例如,在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七年级下册Unit8 Topic1 Section C阅读课导入环节中,未意识到文化差异对比的教师选择的课前导入方式比较简单,直接以“气候”作为导入主题,简单明了地向学生展示不同国家、地区的气候特征,虽然也能达到课前导入的效果,但未能向学生揭示国家因气候不同体现在文化交流层面的差异。而有文化渗透意识的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先让学生进行一个情境模拟,每组学生两两对话,模拟陌生人初次见面打招呼的场景,许多小组都采用了“你去哪儿”“吃饭了吗”等中国人见面的传统开场白。为对比中英打招呼文化的差别,教师播放了一些英国人见面打招呼的影视剧片段,片段中的人物无一例外都在谈论天气,例如“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Today is a rainy day”等,学生在观看后对中西方人们打招呼的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好奇,进而开始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从而引出英国与中国在气候、礼节等方面的文化差异。这样的课程导入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感受到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达到文化培养和语言学习有效统一。
3. 引入丰富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多元性。在课堂中适量引入文化资源是增强学生课堂体验感的基础,学生对文化的体验与认知不仅仅来源于书本教材,也来源于对实物的感知。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内外各种资源来充实课堂文化教学的多元性,提高文化体验的深度与广度。常见的文化资源有文化产品和文化案例两种,前者是通过实物展示的方法让学生接触到中西方的文化产品,如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对比,以此来深入研究两者背后体现的文化差异。后者则是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在应对外来文化时能正确分辨并完成文化交流。
相关推荐
[何静] 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
[钱利] 浅谈多媒体介入初中美术设计课程
[于杨] 高职高专课堂上的英语教学特点分析
[钟少军] 关于初中化学学习难点的突破策略的研究
[卓丽钦] 初中英语新课导入环节案列解析及反思
[谢海荣] 浅析网络环境对初中汉语教学的影响
[陶慧敏] 关于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于璟] 浅谈初中英语听说教学
[王亚风]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包玉荣] 谈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方法
[白玲玲] 如何使小学英语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胡艳丽 冀万勇] 初中物理课堂情境教学
[六十三] 初中体育教学方法
[肖敏] 初中历史教学的侧重点
[杨少坤] 浅谈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