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 字数:7496 点击:
  摘 要: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大背景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非遗文化外译能力日益成为译者的时代责任。笔者聚焦于广西的少数民族非遗之一的仫佬族剪纸艺术文化,探究其对外译介的必要性、内涵、译介原则和译介难点,以期为仫佬族剪纸艺术文化乃至非遗文化的外译提供参考。
  关键词:仫佬族;剪纸;文化外译
  作者简介:何光凝(1992-),女,广西北海人,广西北海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庞淑清(1985-),女,广西北海人,广西北海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非遗文化外译的必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与国际传播能力放在一起阐释,这一提法的变化意味着中华文明不仅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内容,也将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价值支撑。如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激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推进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也是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必经之路。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提高其国际影响力和传播能力,不仅有利于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树立,更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坚实步伐。仫佬族剪纸技艺于2020年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自治区,广西目前已有九百多项国家级或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体现了广西在守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上的努力和决心,地方性、民族性文化的对外翻译与传播值得我们更多的关注。
  二、仫佬族剪纸艺术文化外译的内涵
  有关翻译的定义、翻译的内涵的讨论一直伴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而从符号学角度来看,翻译也是近些年来翻译研究的热点。罗曼·雅各布森将翻译概括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際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其中“符际翻译”指的是以非语言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王宁在此基础上,从七个方面对翻译进行了界定,进一步发展了符际翻译的概念和阐述。随着新时期翻译活动不断涌现出新的特点、新的问题,许钧更是把“符号的转换性”看作是翻译最本质的特征 ,与此类似,冯全功也同样认为“符号转换性是翻译的唯一本质属性”,而其他诸如社会属性、语言属性、文化属性等都属于翻译的“衍生属性”。
  剪纸艺术文化的外译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符号转换活动。民族的技艺和艺术归根结底源自民族文化,文化体现在民俗、节日、传说、日常生活等行为和言语当中,而这些行为和言语又成了民族剪纸艺术创作内容的源泉。这是一个由虚到实、由里及表、由无形符号向有形符号转换的过程。文化外译具有文化交流、跨文化交际的属性,我们要译的不仅是内容本身,更是要传达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因此这就决定了剪纸艺术文化的外译是一个反向的符号转换过程,从创作内容和技艺本身出发,再去介绍相关的民俗、节日、传说、日常生活等,最终一定是民族文化的译介。用语言符号去解释非语言符号,将隐性的叙事信息显化,促进非遗艺术文化的接受与对外传播。例如仫佬族剪纸的构图形象以表现动植物形象以及自然景观为主,如龙、凤、麒麟、喜鹊、蝴蝶、石榴、柳树、河流、山水、祥云等图案,反映出仫佬族对自然的尊崇以及对美好情感的追求,此外,本民族的神话传说、民风民俗、新时代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也是仫佬族剪纸的主流题材。仫佬族剪纸中特有的构图意象如何传达,如何用语言符号将民族文化、精神风貌这些非语言符号进行转化和传播,译者的主体性、能动性在译介过程中如何发挥,交际伦理如何平衡,如此种种都是我们在仫佬族剪纸艺术文化对外译介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和衡量的方面。
  三、仫佬族剪纸艺术文化的译介原则
  仫佬族剪纸艺术文化的外译是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活动,这也决定了外译应同时注重翻译质量和传播效果,围绕着“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选择译介策略。首先,非遗的外译应遵循文化交流为先的原则,不应刻意追求或过多考虑功利性因素,一步到位追求文化认同并不现实。获得文化尊重的前提是文化认知,即对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文化外译首先要做到的一步就是译文本、译信息,在这些文本、信息被接受之后,再进做到译文化,因而翻译质量与传播效果在此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翻译质量可以促进接受效果和传播效果,反过来,良好的传播效果也会带动翻译质量的提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味迎合译介受众,在文化外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是信息传递者,同时也是文化传播者,所以译者自身应树立并坚定文化自信,在“适应”与“坚持”中谋求平衡。
  其次,要想更准确地传达信息,实现良好的译介效果,应该站在目的语读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以目标受众为中心,追求传播效果优先 。读者对什么内容感兴趣,译到什么程度他们能看懂,如何译他们能更好地接受。“适当”且“适度”地尊重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有的译者会采取增译、补译、摘译的方式,将非遗信息文本中目的语读者更感兴趣的、更易理解的部分提取出来,转换成目的语,以达到更好的译介效果,此时,译者在译介过程中是无法“隐身”的。
  再次,除了“讲好中国故事”外,我们还需要做到“传播好中国声音”,传播平台的选择与建设对传播效果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仫佬族剪纸技艺已入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现了官方层面对非遗文化的重视和保护,而技艺传承人也通过作品参赛、“非遗进课堂”等方式在守护着这项民族传统技艺,但仅靠人力无法使非遗文化走得更远、更高,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需适应时代潮流,借助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和工具来保护传统技艺,同时进一步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和认可度。官方层面可建立数据库、信息服务平台等作为保护载体,为非遗文化信息“正本溯源”,民间层面可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媒介,让文化传播“自由生长”。不管是自上而下或是自下而上,官方层面和民间层面应携手发力,最终达到上下互通,形成积极的、循环的传播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