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成剑 字数:7413 点击:

【摘要】在新课标中,立德树人这一概念处于核心地位,明确指引立德树人是当前的教学的根本任务,把传授知识和立人品格结合起来,始终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有效可行的落地方式是将小学生“立德树人”教育与其他学科课堂深度融合。数学课堂在小学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德育功能,逐渐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载体。当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小学数学课堂与立德树人的融合并不能一蹴而就,笔者作为五年级数学教师,以数学课堂为研究土壤,在研究实践中积极探究科学合理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同时提高道德品质。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数学;教育

“立德树人”并不是品德课堂与语文课堂上的专有名词, 数学课堂也同样应当承担德育功能,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数学是每天的必备科目,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然需要从定位、方向和策略上深度融于数学课堂。 因此,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也要开展立德树人教育。 本文依托新课程目标和新课改的理念,以及笔者在五年级数学课堂的实践、反思、优化撰写而成。接下来围绕笔者在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的一些思考进行分享:

一、宏观上明晰小学数学在“立德树人”教育体系中的优势地位

小学数学课程是教育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内容,数学大部分内容源于生活实践,数学课堂是把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数学化,让学生擦亮数学的眼光,在现实中善于发现数学问题、分析数学关系和解决现实困难。小学高年级阶段正是逐步塑造健康三观的关键期,以五年级学生为例,学生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习惯,所以在这个阶段适当引入德育引导,对于学生培养情感上的爱国、爱家、爱人和价值观上的责任、担当都有催化剂的作用。 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既有共通的德育功能,又有不同的学科特性上的优势:

首先数学具有严谨的逻辑性,用事实、数据关系做论证容易让人信服,每一步计算背后都必须要有算理做支撑,数量关系和计算本身要求准确,经得起推敲和论证。然后,数学学科自身的精准也正面影响学生,相信科学、追求准确、坚持真理,这些品质必将对自身的发展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德以育人,更要服人,数学为媒介,,更容易让学生觉得有说服力,从而自觉接受思想上的正面教育。

二、方向上定位小学数学在“立德树人”教育模式中的育人目标

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始至今,从理念到实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把握改革主线,理解改革核心,落实育人目标从“四基四能”到数学核心素养的转变——从“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同时,课程目标也从一维目标转变为三维目标。今天,核心素养变成数学教师教学实践、聚焦探究的中心。

数学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呢?它是学生在本人亲身经历数学教学活动后,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具有数学特征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对老师而言,是数学教育的育人的行为有关的终极目标。

一言以蔽之,通过数学学科教育,最终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给出了答案——眼中有洞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脑中有体系,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口中有表达,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所以,数学课堂上落实“立德树人”一定要和现实世界相关联,最终的目标是正面引导孩子们的思维品质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方法上丰富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策略

数学是小学阶段举足轻重的一门学科。在课堂上, 教师既要解惑又要传道,传授专业的学识的同时,教以道理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立德树人是现代教育的初心,也是终点,在每个学科中都要不断融入德育的内容,不光要学好学科知识,还要在参与学习、形成认知的过程中全面发展。

(一)注重情感引导与熏陶

小学数学教学是客观探究的过程,“立德树人”教育强调从主观心态上的感化与变化。小学数学课堂上,要想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教学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实践教学案例:

例如, 在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偶数情形》实际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介绍早有耳闻且具有挑战性的哥德巴赫猜想:不少于4的偶数一定能写成两个质数相加的形式,不少于7的奇数一定能写成三个质数的和。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的结果对哥德巴赫猜想的偶数情形提供了重大成果: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一个质数加上不超过两个质数的乘积形式,例如:50=17+3×11等。并借着数学家的故事告诉、鼓励孩子们 :“数学的有趣背后一定是科学家面对困难重重不言放弃的坚持,这是有意义的高级趣味。孩子们也一定可以像他们一样直面问题,不断探索研究、刻苦钻研。当你们遇到生活中的难题,也会迎难而上,不畏困难。” 数学课堂上升华、向上的激励言语,恰恰体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