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臻宋 字数:4352 点击:

【摘要】数学来自生活,是一门充满逻辑性、理论性的实践性学科,小学数学教学需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运用生活实践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性数学理论知识,以落实情境化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文章结合教学实际情况,针对数学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生活化实践教学策略。

【关键词】教育;情境化;小学;数学;实践活动

一、在课堂导入环节渗透情境化教学

(一)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法有一个优势,即起到教学承上启下的作用,帮助学生在复习过去所学知识的前提下,引入新的知识点,起到知识迁移的作用。教师在复习导入中渗透生活情境,可以帮助学生从生活的视角迁移知识。例如,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章节时,可以先在多媒体中出示不同的几何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等,这些几何图形的面积求法学生都已经娴熟,在学生求出相应几何图形面积后,教师出示生活案例。教师指着多媒体中的卡通人物小猪佩奇说道:“小猪佩奇在外边玩耍的时候遇到议论一个大难题,有哪位同学可以帮帮他呢?原来小猪佩奇碰倒了邻居家的长方形框架,此时的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而邻居需要根据该框架确定在花园中所铺草皮的面积,此时邻居能根据变形的框架确定草皮面积吗?”学生面对生活化问题纷纷开展讨论,教师用教具演示,引导学生分别求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进行比较。由此,引出该节课教学主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法。

(二)实践导入

实践活动相比理论学习,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章前,教师可以先将校园里的花照片坛进行展示,让学生猜测哪个花坛大、哪个花坛小。学生开展讨论得出各自的答案,此时教师提出实践出真知的建议,带领学生用卷尺去校园花坛中进行实地测量。在学生测量完两个花坛的长与宽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将长、宽相加,得出两个花坛的周长,并再次进行对比。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点出课题并进行板书:长方形的周长。学生亲自测量,并进行计算,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加深了对周长这一理论概念的理解。

二、在教学各个环节渗透生活实践教育

(一)课前预习环节

预习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教学往往能事半功倍。以《数的产生》一节为例,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法的形式,让学生开展预习工作。预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知识,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去寻找“数的产生”的起源。众所周知,数字产生于远古时期,由于生活实践中的各种需要,数字应运而生。教师引导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图书馆查资料、网络搜查等方式,去查找数字产生的原因和不同时代人们的计数方式。小组之间的合作,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也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数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实践意识。

(二)习题练习环节

习题是巩固数学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开展生活实践教育的最好时机。教师可以对习题进行一些改编,在其中创建生活实践的大背景。如在学习了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一节之后,教师可以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计算背景,都直接以生活实践的方式开展。如小明需要在家中草坪种植鲜花,需要建多长的篱笆?或者学校后山需要挖一个池塘,计算它的面积等。学生通过这些是有实践性质的习题,逐步明白数学与实践是一个整体,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考试,更多是为了解决实践问题。

三、丰富教学形式,以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一)营造生活情境教学契机

要想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师要尽可能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等事件作为教学资源,创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生活化教学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北师大小学五年级课本为例,其中有一节的内容是长方体。过去学生更多学习的是平面图形,对立体图形的认知有限。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各样学生熟悉的长方体,如文具盒、长方体的礼品盒、粉笔刷、粉笔盒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方体。教师所上课的例题,也可以进行一些改动,直接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命题,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借助多媒体创造情境

多媒体自身有着强大的功能,可以将一些平面静态的知识点动态化,从而创造趣味生动的教学情境,方便教师将一些生活中的实践现象,用简易、低成本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小学教学课堂中,可以借助多媒体创造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一章节时,便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动画片,创造一个生活情境。如喜羊羊和懒羊羊正在吃同一个西瓜,懒羊羊吃掉了西瓜的三分之二,而喜羊羊只吃了剩下的三分之一,喜羊羊表示不公平,质疑吃的太少,而懒羊羊却说自己更胖,胃口更大,理应吃的更多。根据这样一个动画情境,教师提出比较两只羊所吃西瓜的大小,从而得出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在情境教学下,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提升,也能根据生活实践理解抽象理论知识。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