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蓝 字数:7041 点击: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承接上一轮课标精神,突出强调了“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的理念。学习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同时受到环境、感官、心理和社会各方面因素影响。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影响学习方式的因素,帮助学生养成系统、科学的语文学习方式。

[关键词]学习方式;影响因素;转变对策

一、高中语文学习方式的现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承继上一轮课标精神,突出强调了“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的理念。要促进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前提是把握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对现状进行科学分析。调查发现,当前高中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现状如下:

第一,学生个体语文学习方式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大多数同学能够认识到语文学习方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对学习方式和语文素养的关系有正确认识;但为数众多的个体语文学习方式随意性较大,学习效果难以保证。

第二,语文学习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师教学方式仍然左右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尽管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但真正的自主学习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证,学生语文学习的情况不尽如人意,而这与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重技术轻素养、重结果轻体悟、教师忽视甚至漠视学生的参与有很大关系。

第三,不少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由于主观上不重视或受到其它学科冲击,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从而影响了课堂学习效果;而由于课堂学习效果欠佳,又使许多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刷题或利用双休日补课。

第四,语文作业形式亟待完善,作业负担仍须减轻。当前,作业形式单调,传统的书面作业(练习)仍然是主要形式,能够发挥学生个性特点的活动型作业占比很小;学生作业负担仍然过重,容易消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真”应付作业就成了表象上的主动学习。

第五,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学习方式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许多同学对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学习方式兴趣较浓,而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又很少;受限于狭窄的学科视野和薄弱的跨学科学习意识,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缺乏专业指导。

二、影响语文学习方式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这是影响语文学习方式的外在因素,主要包括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

1.时间因素:主要涉及语文学习最佳时间(段)的选择,具体是指喜欢在早晨、上午、下午、傍晚或夜间某个时段学习语文。有的学生喜欢在早晨背课文,有的学生喜欢在傍晚背课文。

2.空间因素:包括声音、光线、温度、室内陈设等。有的学生喜欢一边欣赏音乐一边背书,有的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背书;有的喜欢柔和的光线,有的学生喜欢明亮的光线;有的喜欢凉爽的房间,有的喜欢温暖的房间;有的喜欢传统的陈设,有的喜欢前卫、有个性的陈设。

(二)感官因素

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调动的感官因素,如视觉感官、听觉感官、触觉感官、味觉感官及综合感官等。

1.视觉感官:语文学习活动中的插图、投影或其它书面阅读材料需要调动视觉。

2.听觉感官:听课文朗读的录音、讲座、音乐或其它音频资料需要调动听觉。

3.触觉感官:记笔记、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需要调动触觉,如动手操作。

4.味觉感官:有的学生背书、写作业时,喜欢喝点饮料如咖啡,以帮助自己集中注意力,巩固记忆,启发思维。

5.综合感官:一些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如经典诵读、时事报告、读书报告、辩论赛、戏剧节,需要调动各种感官以更好地获取或传达信息。

(三)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因素、情感因素等。

1.认知因素

主要包括辨别、归类、信息加工、分析、记忆过程类别、理性与冲动等。

辨别:有些学生能够集中于学习任务,迅速判断语文学习任务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细节,而有些学生则较难判断。

归类:指按照一定标准对语文学习中新信息的归类方式。有些学生善于运用科学标准准确识别新信息,并将其精确地归属于某个概念;有些学生则对新信息的处理较为含糊,难以确定其概念归属。

信息加工:指筛选、整合外界信息从而理解其意义的过程。有些学生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处理多种信息,讲求信息加工的效率;有些学生习惯于逐一处理外界信息,循序渐进地理解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