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健 邹静 字数:3085 点击:

【摘要】农林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优秀农科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好学生教育的第一关,为实现乡村振兴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在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决策,而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决定性因素。在产教融合基础上,地方高校应以培养高农学专业人才、农民培训、技术服务、农业科技创新为本,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拓宽发展路径,优化服务策略,助推农业人才振兴,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保障,促进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发展策略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必是人才战略。扎根农村、扎根农业、服务农业经济的复合型农学人才将顺应时代呼之欲出。故在地方高校农学专业中既要重视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经济管理与规划等传统知识板块,也要融合多学科知识,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强调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强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建设及发展策略。

1农学专业的特点及问题分析

1.1理论学习与田间实践分离

农学作为一门学科,实践性较强,专业课的学习必须将理论讲解与田间教学配合着开展。农学类高校多设立在城区,与教学实习基地相隔甚远,因此,田间实践很难实现全覆盖,农学专业知识的传播仍以课堂为主。虽然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理论知识,但由于没有及时开展大田实践验证,必然导致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分离,无法保障专业课程的讲授质量。

1.2专业培养和就业方向脱节

首先,农学专业教育与地方需求脱节。从培养方案上来看,地方高校培养目标与实际不符、专业定位不准确的情况并非个例。例如,国内部分高校的培养目标都设置成“能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农学教学和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学校自身的师资配置、学生资源及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等一概不论,他们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缺乏地方特色。这类学校不太能适应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当地的特色需求不挂钩,人才培养的效果大打折扣,不能令地方企业满意。其次,雇主的招聘观念与学生的能力之间存在偏差。高等教育和大学就业市场渐渐普及,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失衡,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水涨船高,用人单位愈加注重考查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拔高了对毕业生社会工作经验的要求。此外,一些雇主急功近利,为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而有意提高门槛,只招聘高学历人员或有从业经验的人,拒绝录用应届大学生。地方高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代发展的走向不同频,仍然延续着早期的教育模式,教育质量低下。不论是大专生还是本科生,他们的工作能力均低于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就业观念错位,从事与专业对口工作的农学生较少。农学专业的大学生为什么不乐意留在农村从事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但实际上和高校就业教育不足有关,更折射出农科专业培养和就业方向的脱节。

1.3实践教学课程设计

单一,考核方式理论化传统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和内容较为单一。首先,实践教学环节通常以验证性试验为主,学生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缺少课前的准备工作以及创新型试验的拓展。第二,传统实践实习课程通常采用“走马观花”式教学,以参观家庭农场、涉农企业、种植基地为主。课中缺乏实操性练习,学生很难掌握操作核心环节。第三,课程的考核多采用试验、实习报告等理论性较强的方式进行,对学生动手操作技能和方法掌握方面的考核较少。第四,作业多采用小组提交形式,作业依赖小组组长或学习主动性较强的同学来完成,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仅作为参与者,导致实践教学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1.4认知误解,专业的认同感、归属感不高

大部分在校农学生对本专业不认可,原因主要有主观认知错误。农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一批新型农业科技人才,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农业作为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我国第一大产业,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此外,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有的学生不堪高考重压,无奈地选择农学。地方高校农学类专业的学生大都不是第一志愿录取,他们对农学专业不了解、不喜欢,入学后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或者想转专业,部分同学甚至对农学专业存在抵触情绪。上述因素都降低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归属感。

2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建设及发展策略

2.1深化农学结合,强化农匠人才培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联结着产业需求和劳动力供给,所培养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否符合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主要取决于职业教育的服务供给水平和人才培养机制。地方高校要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培育办学特色,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要满足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地方高校要依托资源优势,结合农业发展实际,强化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和农民培训工作,促进学校和村镇的对接,加强农业带头人的培养,从而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地方高校要以解决农业实际问题为驱动力,在服务实践中提升农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也为教学提供第一手资料,提升地方高校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乡村振兴为地方高校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农业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亟需大量人才和技术,为地方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农学结合创造了非常好的机会,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应用先进技术解决问题,强化实用技能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地方高校可以提升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教学相长。

2.2加强地方高校助推乡村人才振兴的长效机制

建设乡村振兴是鸿篇巨制,地方高校助推乡村人才振兴也需要久久为功,建立长远规划,进行科学统筹,建立长效机制。地方高校要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持续发展,就要加强保障机制建设,使各项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活动制度化、规范化,使地方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可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同时应积极搭建地方高校人才振兴的平台,打通人才发展的渠道,形成发展的合力。首先,地方高校要深化改革,建设科学规范、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体系,提升师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性;第二,地方高校要与政府部门、村镇加强合作,共同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兴旺,使人才有用武之地,形成产业发展与人才振兴的良性循环;第三,与村镇共同优化乡村资源配置,加强配套资源建设,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较好的载体,培育良好的农业就业创业生态,使乡村既能吸引人才,还能留住人才;第四,地方高校与多方协同,创新乡村人才考核方式和评价机制,破除乡村人才晋升瓶颈问题,使人才发展、流动、晋升通道更加畅通,减少后顾之忧,完善激励机制,为人才提供公平、积极向上的发展平台,为乡村人才持续振兴打好基础。

结束语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重中之重,教育和科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所以,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强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建设及发展策略是促进我国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升级的客观需要。

参考文献:

[1]原文娟.高等教育助推我国由“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的途径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7):93-94,99.

[2]卞文忠.别让“人才短板”制约乡村振兴[J].人民论坛,2019(1):76-77.

[3]张成涛,张秋凤.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的机遇、挑战与应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79-85.

[4]王冠宁,雷琼莹.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方法探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2,2(23):113-115.

作者简介:王健,1989年10月,内蒙古牙克石市,汉,博士,沈阳农业大学,作物学,现工作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作物栽培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