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凤贞 字数:1974 点击:

【摘要】农民大学生来源于农村基层干部,其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学习目标具有特殊性,我们应根据其不同的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习资源推送方式、学习支持服务方面完善,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保证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学习需求;有效性;学习支持服务

一、调查设计

本课题调查主要针对娄底市范围内的农民大学生进行。为进一步了解农民大学生受教育情况、学习的心理需求的特点、课程需求的内容与学习的期望等,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由个人基本情况、对教育的认识情况、对教育的具体需求情况三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包括:对现有教育的认知、参与学习活动情况、学习的需求与意见方面共21个问题组成。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研可知,第一、农民大学生生源主要是基层干部。第二、农民大学生希望提升自己的学历与水平。第三、农村学习环境、风气与配套设施方面不够理想。第四、农民大学生课程需求倾向于工作实务。第五、农民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能力差别较大。造成这样的结果,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娄底市的现有经济环境影响。第二、农民大学生作为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任务繁重,学习机会较少,与学习需求形成强烈对比。第三、农民大学生主要工作生活在农村,近年来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政策理论水平、工作理念、知识结构需要更新,工作能力与效率亟待加强。第四、近年农村基层干部年龄结构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在农村出现了年龄不同学习需求不同的局面。

三、结论与建议

在针对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要充分考虑学习需求,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一)课程资源设置以简单、易懂、实用为原则。

农民大学生课程的设置要立足于提高其文化素质,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加强农村政策、实用技术与管理技能的学习。要避免进入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只注重理论和思想学习,缺乏相关的专业技能和公共管理知识的教育误区。在农民大学生学习环境中,课程设置需要分层次分内容尽可能地覆盖需要的领域,这对设置者提出了挑战,如何有序地组织学习,如何使知识具有吸引力,如何便于学习者学习等等都需要考虑。学习内容的选择除了通识课学习资源以外,要充分体现地域性、行业性,满足农村工作需要。终身学习的理念下,学习课程是作为社会人为主体而设置的体制,所以,应该是有别于高等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对于农民大学生教育,应该依照需求进行分类设置,使各取所需,突出应用性,同时满足学习者依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基础、兴趣等实现工作效能提升,同时为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

(二)完善学习资源推送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走近每一个人,使我们的学习行为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习资源的推送,一般而言,网络是其主要方式,但是,农民大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对目前资源提出了要求。农村基层工作的前瞻性、实践性等特征也要求平台资源推送更加合理、实用。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地理位置、经济情况、人口素质、职业需求,以学习资源的有效运用为导向,来制定合适的资源推送方式。城区通过网络学习方便、快捷,但是,农村的信息网络发展现状与技术服务的滞后性来看,网络推送并不能取得与城区一样的效果,还必须通过更有效的方式,例如手机APP等,相对于电脑来说,手机与农民大学生的工作与生活更密切,他们愿意利用手机APP来进行资源查询、课程复习等。

(三)教学方式多元化。

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中,在线学习已经逐渐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学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除必要的面授辅导外,设置各种在线教学形式如在线辅导、微课件、在线咨询、实时答疑、交互活动等等,满足农民大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潜在的学习需求,保障学习资源的基础架构、支持服务、辅助工具符合社会人的实效性、应用性需求而进行,同时课程实施中有更大的灵活性与弹性,让他们可以选择“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才能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有效性。

(四)学习支持服务个性化。

农民大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应该因人而异,注重个性化服务,在实践中,可以采取点对面、点对点、面对面等支持服务的手段,保证学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