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 字数:8009 点击:
  摘 要: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结合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际,提出了着眼于构建初中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育目标,建构动态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切实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为培养农村初中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5-0006-04
  
  开始于20世纪中叶,兴盛于20世纪末的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积极心理学旨在激发人类的发展潜能,传承和弘扬美德,帮助人们获得更加幸福的生活体验。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原有的心理学研究模式,倡导自我预防、积极应对的生活理念,开辟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式。这也使得心理咨询与治疗、人际交往训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更具实效性和目标性。同时,为新时代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动力,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一、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初中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人的健康不仅是指生理的,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要达到身心健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处在一个不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心理发展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阶段。初中生的这一特点使其心理状态表现出不稳定性和矛盾性,他们一方面以成人自居,另一方面却存在经验和能力不足的问题。他们开始摆脱儿童期的直率和纯真,以怀疑和审视的态度来观察和面对周围的人和事,逆反心理比较强,所以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劝导往往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对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当引起学校、家长、社会的关注。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掌握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方法,加强其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补充,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二、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初中生自主意识较强,面对诸多压力时容易出现各类心理问题。当前,很多初中生都存在自私、任性、退缩、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在农村初中生群体中,这些心理问题尤其突出。这些心理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初中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给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学校中,学生各种不良行为屡禁不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学校和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很多学校也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去开设心理教育课。有些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往往形同虚设,缺乏专职人员开展心理咨询。总之,当前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存在着种种缺陷与不足,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以构建初中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教育目标
  在传统观念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对相关心理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康复知识的普及,实现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传统认知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定位存在一定的误区。传统认知仅仅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窄化为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群体,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单纯地理解为对心理问题或疾病的防治,却忽视了对生命个体本身潜在的心理潜能的激发和培养。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教育中的实践,恰恰就为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生命质量的提升以及学校整体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即把提升初中生的心理品质作为主要目标。旨在通过激发和调动学生内在的生命力量,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或解决那些阻碍初中生健康成长的消极事件或心理问题,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提升其幸福感。有学者给出了这样的观点: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不妨将目光投得更远些,可以从社会的视角、人性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积极的探索,将人类从种种问题中解放出来,明白如何使自己活得体面、优雅且有尊严,这种稳定的、始终不变的正向价值追求或许才是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主题。因此,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新时代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在学校教育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使学生获得幸福体验,不断提升对生活的满意度,对未来充满希望,并在良好的人际交往中形成以积极的人际关系、自我观念等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品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自我构建健康心理的能力。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如果简单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看成是“问题群体”,被动地等待问题找上门来,就会很容易出现教师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开展教育活动的问题,这对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十分不利的。这种情况也不利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积极关系构建,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双向成长。如果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们能够相信或信任学生具备自我构建健康心理的能力和不断提升自身心理素质的能力,就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自己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积极、健康,且呈现出教师主导、学生主动的良好态势。
  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一切有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教育教学资源。由于学校教育长期受到考试、排名或是评比等方面的影响,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建设过程中会带有较强的功利性或目的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促使学校或者教师忽略其他有益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养资源的挖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只会关注解决学生身上的“典型问题”,但实际上只解决这些典型教育问题对于正在成长“黄金期”的中学生而言是远远不够的。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的环境建设,不断汲取一切有利于实现学生积极心理构建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