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ji@xiaoyuanyingyu.com
摘 要:高校贫困生问题近年己逐渐成为社会各界普通关注的社会问题,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己基本形成合力,共同关注高校中的这一特殊群体。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职责、职能也在不断改进,学生资助工作不仅是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学育人”更是高校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成人成才的最好平台。文章从资助、育人角度,对当代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淡化的现状进行描述,并就如何培养构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学生资助工作;社会责任意识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issue of needy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a social problem drawing widespread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to which the whole society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Continuous impro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erms of the responsibilities and functions of the students’ assisting work. The students’ financing assisting work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way to solve the economic problems of needy students but also a crucial part of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is thesis adopt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method of 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the issue of how to develop undergraduate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wareness.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tudents’ financing assisting work; social responsibility awareness
1 当前资助环境下受助学生的责任意识现状
现今环境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仅帮助贫困生解决了经济问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功能。高校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诸多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大学生资助体系价值目标的再思考,也体现出德育教育需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贫困生的资助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应该努力发掘资助体系潜在的德育功能,以育人为目的,才能体现最大效益,尤其体现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群体是国家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知识经济的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他们的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如何,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在“人才强国”、“科教兴国”的战略指导下,我国高度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子的资助工作,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资助体系: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为辅——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解决学生的生活费问题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学子读书难的问题,为广大学子提供一个改变命运、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
不可否认,高校中大多数贫困学子在获得资助后都能心怀感激,积极向上,勇担责任。但不容忽视的是,仍有一部分学子由于长期的贫困导致心理严重失衡,把贫困归因于父母和社会,把获得的资助是为理所当然。同时,由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使部分受助学生形成了“等、靠、要”的懒惰思想,责任意识严重缺失。其具体表现在:
1.1 责任意识“缺”
毋庸置疑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许多大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带来的压力下,意识到唯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可实现理想、获得成功。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固然可贵,可是这些个人理想往往单纯地表现在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仇上,却没有与社会理想联系起来,个人意识逐步增强而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却在淡化,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缺乏刘一自己历史使命感的正确认识,缺乏应具有的社会主人翁的严肃态度。
1.2 诚信意识“薄”
部分家庭困难学生恶意逃避归还助学贷款或将助学贷款挪作他用;部分家庭富裕的学生也想要“挤身”贫困生行列,向学校要补助或向社会要救助等等事例层出不穷。当前大学生诚信意识的薄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部分学生荣辱观错位所造成的。有些贫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仇观出偏差,是非界限不分,荣辱观念混淆,产生好逸恶劳、骄奢淫逸等不良行为,淡化了诚信意识。
1.3 感恩意识“低”
当前有为数不少的贫困生将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帮助视为应该,不知感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知索取、不知责任,于是就有了《辛酸父亲给儿子的一封信》,就有了丛飞资助的大学生没有一个在他生病期间去探望等等诸如此类让人潜然泪下的故事。于是就出现了如果有人在淡什么为国家,为社会奉献,则会被视为可笑幼稚。这样的情形不得不引起社会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1.4 集体观念“淡”
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刘一于国家、学校及社会捐助抱依赖、索要思想,而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主要表现为多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实用主义倾向增强,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不足,对人对事都比较冷淡,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具体行为表现在缺乏团队精神、不遵守集体规定,自由主义倾向严重,不合作、难缠,在团队巨作中又容易出现好揽功、出问题则推诿的现象。
1.5 贫困身份“荣”
随着国家、社会、学校资助力度的逐年增加,部分学生世界观、价值观错位,在拜金主义的驱使下纷纷加入“贫困生”行列,以贫困为“荣”,不惜代价弄到虚假贫困生证明,谎报家庭情况,以获得贫困资助来购买奢侈消费品,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1.6 服务意识“弱”
部分贫困生一直被动地接受来自国家社会与他人的帮助,特别是一些无偿的资助,弱化了他们解决自身贫困问题的主动性;学校举办各类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但部分学生只是推一步,走一步,被动参加公益活动;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少学生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处事原则,为他人、为社会奉献、服务意识弱。
2 学生资助工作视野下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探讨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化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既要加强理论教育,又要丰富责任教育的实践平台和载体。从高校资助育人功能角度出发,需要探寻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笔者结合学生资助工作的理念与原则,通过研究分析,初步对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做如下探讨:
2.1 制度健全是保障,规范大学生社会责任行为
其一,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学生激励和约束机制,明确对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效果评价标准,让大学生明白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做人、做事方面和树立社会责任感方面多下工夫。
其二,调整资助结构,从无偿资助为主向有偿资助和鼓励性资助为主转变。鼓励性资助,如奖学金,能激励学生奋发学习;而勤工助学、国家助学贷款等有偿资助,其偿还性使受助学生不得不将现在和将来、责任和义务联系起来,从而产生责任感而立志成才,其公平性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因此,从教育功效上看,有偿资助和鼓励性资助更具积极意义,理应成为资助的主要方式。
2.2 责任教育是基础,树立大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加强爱国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广大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政府在采取一系列资助政策,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克服困难、完成学业的同时,更要加强刘一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只有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前途和命运的人,才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加强公德教育,促进大学生积极承担起各种责任。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大学教育不能仅仅是停留在培养大学生的智商上,更应该注重刘一学生的情商培养,倡导学生树立一种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具有奉献精神的时代观,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巨调、自由与责任的统一,让大学生意识到他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再次,加强诚信教育,规范大学生践行诚实守信行为。“信乃立人之本,人无信而不立”,诚信既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社会运行的基本道德规范。为了杜绝大学生做出违背诚信的基本要求的失信行为,资助工作者可以组织开展“诚信教育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征信知识”等讲座,组织签订还款巨议以及《大学生诚信承诺书》,可以帮助大学生明确诚信与道德、诚信与大学生成才的关系。
2.3 社会实践是契机,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人翁意识
其一,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如积极挖掘并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创建勤工助学基地、社会实践队伍及其他的学生助理岗位,创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工助学”工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学生实现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思想的升华,达到“厚德笃学,惠己泽人”的日标。
其二,大力开展公益服务活动,发挥大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公益服务活动作为一种责任意识培养的创新方式,正是培养学生责任感、激活学生责任需求的有效载体,使大学生能够在实践型的责任教育中全面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高校资助工作者可组织学生投身暑期教育、贫困、环境、残障、医疗卫生、妇女儿童、文化、社会道德等众多领域的公益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
其三,以社会资助为契机,充分延伸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爱心理念,发扬“受助者助人”的传统美德,让每个学生争当爱心传递的火炬手,将爱的理念、爱的精神代代相传。如高校可以根据每一个资助项日成立一个相对应的爱心社团,,引导受助学子积极投身到爱心慈善事业当中去,引导他们“体恩、知恩、识恩”,进而“感恩”,将感恩意识、社会责任感意识融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去,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2.4 先进典型是航标,引导大学生找准人生定位
一方面,通过树立像洪战辉这样鲜活的先进典型,宣传他们自立自强的感人事迹,唤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视困难,鼓励他们积极进取,逆境成才。资助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自身工作性质的优势;开展“感动校园“优秀特困大学生评选、优秀特困大学生事迹报告会、事迹巡展,筹备打造“榜样之星”大型评选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扬在校学子先进精神、优秀事迹,充分发挥其典范的导向作用。
另一方面,要建立联动机制,通过先进典范的榜样力量去影响更多的非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这便需要完善宣传方式方法,把握好宣传的时机和节奏,加大网络媒体的宣传以及加强与各大主流媒体的合作,充分发挥校园的一切文化阵地,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例如通过资助服务网站设立的专题板块,对于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及一些社会资助的优秀寒门学子进行跟踪报道;通过“助学政策助我成才”征文的等活动,在校内学生以及已经毕业的校友中选树一批优秀特困大学生典型。
2.5 心理情感是枢纽,激发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第一,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关爱环境。资助工作所能把握的最大的心理特点是窘迫的家庭经济状况易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形成自卑、敏感的特殊心态。资助工作者就要刘一经济困难学生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努力营造“尊重经济困难学生人格,维护经济困难学生权益,关爱经济困难学生成长”的学校环境。例如提倡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弱化贫富差距,实现环境化贫。通过经济困难学生的勤俭节约的风尚,端正学生的消费观念,让经济困难学生特有的文化反过来影响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学堂。课上与课下结合,内外兼修,普及心理知识刘一贫困生非常重要。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专业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当地刘一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一定的心理训练方式,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通过运用激励手段,通过强化与心理暗示等措施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为贫困生创建更多的沟通、交流平台。许多贫困生来自“老、少、边、穷”地区,性格内向、保守,自尊心强,竭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因此,学校应该提供一个交流、抒发感情的平台,感受同辈人的精神力量。比如,可以成立“勤工社”,让他们自己对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和人员进行组织巨调,并逐渐向社会拓展;成立“贫困生俱乐部”以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经常开展主题活动,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
总之,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对贫困生的资助不是简单的经济施舍,要把德育融入其中,培养他们自强自立、感恩诚信等道德品质,发挥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德育功能,使学校的资助工作不仅是暖心工程,而是德育和育材的伟大工程。
参考文献
[1]姜扬,徐晓霞.试论大学生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的培养[J].工会论坛,2008,(2):106- 107.
[2]黄少玲.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德育考量[J].思想教育研究,2009,(8):77一80.
[3]孙晓峰地力一高校功能定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J]。安庆师范学院学。 2006.(4)
[4]甘剑锋.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0: 209.
作者简介
李娜(1985—),女,重庆开县人,现任职于重庆科技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职称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相关推荐
[沙壮 李顺 邱娜] 高校学生党员在群众中的引导作用
[陶慧敏]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樊雅琴]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
[吴承仕] 论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萨如拉] 试论如何让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
[刘建兰] 浅谈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
[赵建华] 论如何有效地运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卢洪娟] 论如何通过精心设计地理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杨文华]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
[孙玉妃] 浅谈数学多样化作业设计的策略
[高强] 试论如何帮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张建军] 浅谈中专生的图书馆阅读辅导工作
[王宝华] 浅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宋慧娜]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融合
[赵东升] 论如何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