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王欣 刘伟荣 孙靖 字数:3105 点击:

    摘 要:《达洛卫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写作技巧的代表作。本文从达洛卫夫人自身感到内心空虚,生活毫无意义,提示人们特别是女性应该追寻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从达洛卫夫人感到时光的流逝,青春的易逝,从塞普蒂默斯与他的医生的关系及他的悲惨结局,说明英国当时社会的不公平,呼唤公正的社会秩序。

    关键词:自我; 青春;公平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专项基金项目“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现代叙事艺术的个性特征研究”(HEUCF141204);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双性同体’诗学观:实现女性自身价值的圭臬”(12514074)。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探索和实践现代主义小说艺术的同时,不忘关注女性的精神与内心,并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寻求女性的自我。伍尔夫运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完成《达洛卫夫人》,并叙述了达洛卫夫人与丈夫理查德、女儿伊丽莎白、年轻时的恋人彼得和老朋友萨莉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痛苦中挣扎的精神病患者塞普蒂默斯,患有炮弹震呆症最终以自杀的方式得到了解脱。看上去两条线索并行不悖,两个人从不相识,塞普蒂默斯的存在似乎只是起着陪衬作用,然而事实上,塞普蒂默斯与达洛卫夫人只是同一个人的不同侧面。本文从达洛卫夫人内心的空虚实现自我,感叹时间的流逝,以及塞普蒂默斯的悲惨结局探讨伍尔夫内心的真实想法,内心的渴望与呼唤。

    1 呼唤自我

    《达洛卫夫人》是以一天的时间来写尽一个女人的一生的独特小说。就是这一天里,所有事件引发了达洛卫夫人对过往青春岁月的无限怀恋和老年将至的种种恐慌。她突然感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正在“每天的腐败、谎言、闲聊中逐渐失去”。她已成长为一位左右逢源、光彩耀人的政治宴会女主人,却为此牺牲了体验生活本质意义的真实权利。“她像没有车胎的轮子,碰到小石块就颠簸”;“她像栖避在树叶浅浅凹处的一只小鸟……无依无靠,,被一个冷漠世界中的大树、团团乌云包围着,没有遮挡、受着折磨”[1]达洛卫夫人对自我的生命意义发出了这样的质询。经历了长长的心路跋涉,达洛卫夫人对自己毫无意义的生活心生倦意。达洛卫夫人时时刻刻在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怀疑,表面上的上层社会华丽舒适的生活方式,与内心的空虚交织在一起,使达洛卫夫人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绝望。她眼望着自己一手布置的繁华宴会却备感人生徒劳,慢慢地萌生了自杀的念头。她感叹生命是一桩艰难的事务,而死亡则是一种解脱,可她又畏惧死亡。达洛卫夫人感到极度的空虚与痛苦。女人和男人一样也需要自己的一番事业,当然我们不否认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在那个时代达洛卫夫人的生活空虚有着客观原因。但她却不应该让自己的生活被虚华的东西所充斥着,她应该有自己的生活重心,也就是人要活的真实,要有自我。不要被各种形式主义或者是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所羁绊,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要在年老时对自己的生活感到茫然。如果达洛卫夫人很独立,找到自己真正的生活重心,做真实的自我或许她不会在晚年时感到沉闷无聊,内心呼唤一种真实的自我的生活,然而这只是一种呼唤。

    2 呼唤青春

    达洛卫夫人少女时代的生活很开心,她年轻时可谓美貌动人,不乏有很多追求者,生活也很丰富多姿,充满了新鲜感,像其他少女一样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憧憬。然而岁月无情,当她年近五十时看到自己憔悴的面容回想起美好的青春生活不觉一阵感伤,可又必须面对现实,需要安慰自己,这体现了她内心矛盾的一面。早上,她看到镜子中的自己,突然百感交集。“她将胸针放在桌上,心中突然一征,仿佛在她沉思的时候,一只冰冷的魔爪趁机抓住了她。她还不老,刚刚跨进了人生第52个年头。还有许多的岁月等着她去过。”[2] 回忆起年轻时的美貌达洛卫夫人不禁感叹岁月无情,内心深处不停地呼唤青春。五十岁的年龄是对人生的过程开始产生强烈感受的年龄,是最能领悟人生的年龄,在此能看到青春的逝去,生命的激情,也能遥望到生命的终点,开始理解死亡,开始回首往事,思考人生,向往青春。尽管她已五十出头,达洛卫夫人还是安慰自己说:“她还不老——还有很多岁月等着她去过。”[2]人生就该这样,尽管她也呼唤青春,可毕竟不能倒流,只有珍惜眼前,让青春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但人不能沉浸在回忆中,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但是回忆是很重要的事情,它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温馨、多彩。面对着镜子中的自己达洛卫夫人有些惊慌失措,但还是让自己平静下来,承认现实。珍惜现在,珍惜拥有。正像伍尔夫所说:“记住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时光。”[3]伍尔夫通过这一观念提示人们热爱并享受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同时呼唤青春但不要沉醉于青春。

    3 呼唤公平

    小说中敏感却又神志不清的退伍军人塞普蒂默斯的悲惨遭遇与达洛卫夫人的命运螺旋似地交织在一起,他们是同一个人的不同侧面。表现了伍尔夫对当时社会中下层人民的同情,呼唤一种公平的社会秩序。塞普蒂默斯是战争结束后被一种突如其来的恐惧所笼罩,他患上了炮弹震呆症,两位或“仪表堂堂”,或名声在外的医生,不听塞普蒂默斯谈他的病情,他们的诊断完全是从自己的主观臆想,甚至是从自己的经济利益出发。当塞普蒂斯想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时,两位医生根本无心倾听只是打发他们走了。伍尔夫把医生对病人的这种绝对权威已引申到了英国的社会关系之中,让我们看到这不过是英国的社会关系的一个缩影。布雷德肖之流是整个社会规则的制定者与执行者。而塞普蒂默斯则是被动的受动者,甚至连说话的权利都没有。只能听任他们摆布,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伍尔夫,作为女人,连去学校接受教育的权利都没有,作为精神病人,她更感觉到自己的受动性,医生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病人身上。这种双重的体验使伍尔夫对社会秩序的不公平性体会得更加深刻。通过写医生与病人的关系,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伍尔夫对当时社会秩序的批判与憎恶;希望社会公平,人们能够在平等的社会状态下生活,不受各种势力的镇压,不受政府及上层势力的摆布,过着自由、公平的生活。伍尔夫内心深处呼唤公平的社会秩序,希望人们快乐地生活。

    4 结语

    伍尔夫体验了维多利亚社会的消逝、大英帝国的没落以及两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痛楚与辛酸,伍尔夫终于走向了那个人们自感无法达到的、神秘而又难以捉摸的世界,回归到她永世的宁静氛围。[4]在这部小说里,伍尔夫以其飘逸灵动的文笔为我们展示了一组组绝美而又绚烂的意象,以其轻盈又极具速度和象征的手法剖析了一位女性深邃如诗的内心世界。伍尔夫在《达洛卫夫人》中向读者展现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并且表现了她内心真实的呼唤与渴望。通过对小说主人公达洛卫夫人感到心灵空虚,青春易逝,表达了伍尔夫作为女性主义运动的先驱追寻自我,呼唤青春的情感。通过塞普蒂默斯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伍尔夫对当时英国的社会秩序及其不满,呼唤公平的社会秩序。我们不禁感叹这位伟大的女性作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及其深刻、前卫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89-190).

    [2]弗吉尼亚·伍尔夫. 达洛卫夫人和到灯塔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36-37).

    [3]易晓明.优美与疯癫:弗吉尼亚·伍尔夫[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48).

    [4]李维屏.英美意识流小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71-72).

    作者简介

    王欣(1971-),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副教授,硕士,硕士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刘伟荣(1970-),牡丹江医学院外事处,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跨文化交流。

    孙靖宇(1974-),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副教授,硕士,硕士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