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丽芳 字数:2958 点击:

摘 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第三十四条中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应当区别不同情况作出界定。”《规定》的颁布施行,对于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意识、完善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新形势下,,高校审计部门应抓住机遇,全面推进经济责任审计深化发展和创新。同时,随着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成为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字: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离任;财务

开展学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是当前基础教育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加强对学校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强化学校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有效监督机制,同时也是为教育主管部门任用干部提供相关依据的有效手段。校长经济责任审计是通过对校长任职期间的财政财务收支及与共相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借以评价校长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履行经济职责和廉洁治校情况,为组织人事部门对校长进行考察考核、综合评价运用和奖惩兑现提供重要依据。在审计过程中如何对学校校长任期经济责任进行界定成为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校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关键所在。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校长经济责任审计?

1 明确经济责任审计范围

既不能用经济责任代替财务管理责任,将检查的范围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及账务处理规范;也不能把经济责任的范围扩大至对领导干部所有行政活动的全面检查,造成监督的错位和越位。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更新观念、深化认识,根据不同岗位的领导干部工作任务不同,积极适应审计对象职责变化情况,以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业务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为基础,以权力运用主线,实现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决策、经济管理、经济执行和个人廉政的全面监督。只有紧紧围绕“经济责任”开展审计,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中的作用和职能。

2 落实相应制度

1先审后任制度。现实中,绝大多数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是人事已发生变动,才提出审计要求,审计项目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这既打击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使审计成为例行公事,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也减弱了审计的威慑力。所以应坚持先审后任制度,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应当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同时,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召开由纪检、监察、审计、组织人事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一方面由组织人事部门向审计部门透露人事任免意向,由纪检监察部门向审计部门提供举报线索,另一方面由审计部门向其他部门通报审计结果,为人事任免和查处大案要案提供依据,做到整体联动。

2全程审计制度。在进行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从审计期限看,要对被审计人的整个任期进行审计,应对被审计单位分类管理,做到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将50000人以上的学校划分A类,一年一轮审;将20000人以上50000人以下的学校划为B类,两年上轮审;将其他学校划为C类,三年一轮审。

3 坚持审计重点,拓宽审计内容

做到坚持以下审计重点:

1资产、负债、净资产情况。查清校长离任时学校的真实家底,与其接任时的“家底”比较。其既是评价校长的重要依据,又可以使离任者离得安心,接任者接得放心。

2往来情况。查校长离任时债权债务的真实性,并与接任时的债权债务比较,看债权、债务的增减变化情况,查有没有新的坏帐形成,查有没有形成新的重大的负债。

3基建投资、大额采购情况。查投资决策是否进行了论证,是否经过了行政集体研究,查基建项目是否经过了相关部门的批准,查投资的效益性,是否存在决策失误,查大额采购是否进行了招投标,是否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以制度为基础的审计主要以经济业务合法性和公允性为主要目标,解决不了管理舞弊的难题,所以必须要把目光投向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运用不仅仅是审计技术、方法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审计理念的改变。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对影响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多种内外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审计范围、重点和方法,其不仅重视与内部控制系统直接相关的因素,而且重视各种环境因素。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技术与方法是用合理的资源投入,给出合理的审计结论,承担了比较低的审计风险。

同时,随着高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需将经济责任的内涵、外延扩展到领导干部决策和贯彻执行经济政策等各个方面,深入推进党政一把手“捆绑审计”,积极探索主要领导“合并式”审计,避免重复审计。将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有机结合,从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事中监督转变;检查内控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执行效果如何,相关措施是否起到控制作用;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全面准确客观地反应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各高校可相应设立审计监督委员会,全面领导学校内部审计机构。

4 分析审计评价,总结审计结果运用,坚持三个并重

审计评价应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分析必须紧紧围绕经济责任进行,如经营管理决策、遵守财经法规、廉洁自律和内部控制等情况;定量分析应针对相同工作性质的领导干部建立统一的评价指标,并采用具体的数据,如预算完成百分比、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财务收支执行情况、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做到评价范围适度,将评价事项控制在审计权限范围内,与审计内容衔接。

通过总结多个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分析原因,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和热点难点问题,重点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反应单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注重从根本、长远的角度出发提出意见和建议,服务学校的总体宏观管理和决策,推动干部管理监督制度不断完善和创新。建立健全审计问题整改机制,把整改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将整改情况纳入部门工作目标和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考核内容。

1坚持审计结果和结果运用并重。能否恰当有效地利用审计结论是衡量审计力度大小的标准。必须推行审计结果落实机制,做到审计结果和结果运用并重。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被审校长正确对待审计,加大审计力度。

2坚持查帐与分析并重。以往的审计大多查得深、查得细,数据清楚,但通过现象分析本质做得少,这样的审计将会使其利用价值大打折扣。一般来说集体责任就是领导责任,个人责任就是直接责任。由领导集体研究决策的,校长应负有领导责任,未经领导集体决策的,校长也应负领导责任,如果是校长独断专行的还应负直接责任;由领导集体研究决策,又由校长亲自操作的,校长同时负有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

3坚持问题与责任并重。审计应该是功过清楚,是非分明,可在实际工作中,审计报告往往是问题提得详细具体,责任却轻描淡写,问题与责任不对称。因此,必须坚持问题与责任并重,做到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就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问题与责任对等。

参考文献

[1]王玲,景春平,陈璇,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思考[J],财会通讯2009(4).

[2]李银鸽,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发展趋势[J]今日科苑2010(6)

[3]吕燕,高校内部审计定位的新思考[J],会计之友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