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ji@xiaoyuanyingyu.com
【摘要】《边城》是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小说用简练而又细腻的风格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让读者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边城》在中国文坛享有重要的地位,成为众多翻译家翻译的对象。本文试着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找出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不同译者的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分析译者的目的,翻译方法,翻译过程参与者得作用等影响翻译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边城》 目的论 金译本 戴译本
一、引言
《边城》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到目前为止,已有四种英译本,分别是1936 年项美丽和邵洵美的英译本、1947 年金隄和白英的英译本(以下简称金译)、1981 年戴乃迭的英译本(以下简称戴译)、2009年金介甫的英译本。
二、目的论的基本理论
目的论在德国功能学派在翻译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的”(skopos)意思“目的”(aim, purpose)和“功能”(function).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弗米尔将“目的”这个术语引入了翻译理论。在翻译过程中,有很多种目的。目的论中认为最重要的目的是所译文本的交流目的。翻译行为的目的会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在目的论中有三条规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目的原则是指译者应该以想要的方式对目标语言和文化进行翻译。连贯原则是指译文必须有可读性和接受性,能使读者容易地读懂和接受。忠实原则是指译者必须忠实于原文本。忠实的程度和形式由翻译目的决定。在三条原则中,目的原则是最重要的。目的论给了译者更多的自由,使他们可以根据翻译目的,选择他们认为最好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翻译目的论认为任何形式的翻译行为都是一种实践行为,都有一定的翻译目的,翻译要受到各种各样的目的的制约。作为译者,要视不同的目的决定采取何种翻译行动。
三、目的论在《边城》英译本中的应用
从目的论角度出发,本文通过金译和戴译的比较分析来阐述目的论对于文本翻译的影响。
1.翻译目的,预期读者和委托人的不同。翻译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通常是由译文的发起人决定的,有时也由译者参与决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总要为译文做预期读者群的设定,这样才能确定自己翻译的风格和策略。
根据不同的读者群设想,译者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金译本是为了西方读者学习,了解中国文化提供资料,而戴译本是为了传播中国文化,让西方读者真正的了解中国文化。再加上一个是受雇于自己,一个是受雇于官方出版社,所以两种译本的风格截然不同。
2.翻译策略的不同。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不同的翻译策略。金译本的翻译目的和戴译本的翻译目的不相同,很自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也就不同。
(1)不同的地名翻译。金译本采用的是威妥玛式拼音法,如四川(Szechuan)、湖南(Hunan)、秀山(Hsiushan Mountain)。戴译本采用了拼音系统,如四川(Sichuan)、湖南(Hunan)、秀山(Mount Xiu)。之所以出现地名译法的不同,是因为金译本的时期,威妥玛式拼音方式在当时的西方世界占主流地位,位于金译本为了能易于读者接受,更好的达到交际目的,就采用这种方法。而戴译本采用的拼音系统,也是由于官方的限制。所以当个人主体性和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译者的主体性就要受到“赞助人”这一隐形因素的操控。
(2)选词的不同。戴译本更倾向于原文,更忠实于原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播中国文化,同时也服务于“赞助人”的目的,而金译本就相对显得很自由,其目的就是为了愉悦广大的文学爱好者,为了有效的与目的语读者更好的交流。
在下面的例句中:
1)“老伯伯,你翠翠长得真标致,像个观音样子。”
金译本:“Old uncle, you know——Green Jade is very attractive.”
戴译本:“Uncle, your Emerald grown into a fine girl, a regualr Guan Yin.”
* The Goddess of Mercy
“观音”是中国佛教里的救世主,在湘西地区人们常用“观音”来描叙女性美。对于“观音”的翻译,戴乃迭采用了直译加脚注的方式,一方面给读者以陌生感,一方面也普及了中国文化。而金译本则采用了省译法,为了不影响读者的阅读性,金只是译为“Green Jade is very attractive.”,只是赞美翠翠的美,虽然不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但是我个人觉得少了“观音”所给予人们的那种圣洁的美感。
四、结论
通过对金译本和戴译本的简要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目的论在翻译文本中的影响和作用。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的预期读者,不同的参与人和委托人,都会产生不同的翻译目的,进而产生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充分考虑影响翻译过程的多种因素,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这样才能使翻译质量更加改善。
参考文献:
[1]程莹.近五年沈从文《边城》研究综述[D].华中师范大学,2007,(8).
[2]向仍东.翻译目的论下的《边城》两英译本解读[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2(2).
相关推荐
[张立恒] 浅析状语从句的翻译技巧
[孟桂平] 营造书香社会从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开始
[刘香丽] 从《摩登家庭》与《家有儿女》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刘赫] 翻译公司市场机会和发展战略研究
[李林 赖玥] 广西柳州市金融从业人员工作满意度调查报告
[何凌举] 从亚里士多德和罗尔斯分配正义的比较看西方正义理论的
[郭亮] 英语导游词的语言特点与翻译要点及其技巧
[郎启训] 从《第一大总统》主题曲看主旋律电影音乐意识形态之嬗
[温彩云 刘思佳] 苹果:从“时尚神坛”走向“大众流行”
[张威 李江 吕林雪] 从包头东河区北梁旧城改造看传统街区的保护
[肖雯] 日语专业翻译教学之浅谈
[严文禧] 从“今日头条”案引发的法律思考
[李佳] 从电子阅览室ARP欺骗看图书馆局域网的安全管理
[刘子睿] 浅谈从歌曲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写作学习兴趣
[桂艳平] 从认知理论角度探讨语音语调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