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董兴华 字数:4390 点击:

    摘 要:文化保守主义作为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潮中的一种,本身有着自强不息、仁义礼智信、和谐统一等积极内涵,同时伴随封建主义、迷信、否定主流意识形态等消极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健康发展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文化保守主义,批判其糟粕,汲取其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充分发挥文化保守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分析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与理论相生相成,同时还与其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动力是改革开放,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也随之呈现各种思潮并存发展的局面。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这个重大转折时期的契机中异军突起,成为文化思想界一个引人注目的思想和文化流派。国学热、读经热让人们在重温、赞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时,也在进一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一种思潮或者说思想体系,往往不是完美无缺的,文化保守主义也一样。文化保守主义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进一步提出了以儒学革新政治,甚至提出“儒化中国”主张,挑战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此种极端取向十分不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的发挥形成阻力。因此,如何使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进一步发挥它的深厚基础和民族性根基作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让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健康发展,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

    1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传统文化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举世瞩目的发展进步之路,在于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要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色,就要更加紧贴时代旋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贴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吸纳时代精华,尤其要赋予其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也就是要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如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就源自对传统文化借鉴后的融会贯通。

    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宝库。中华民族文化将民族精神传承于民族历史的记忆中,这是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分裂和消亡一直延绵不断的文化支撑。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如自强不息的精神;融合外来文化的开放精神;重统一、和谐,反对分裂的群体意识;儒家、道家关怀生命,重视人的人文精神;尊师重教传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奉献精神;仁、义、礼、智、信等社会处事信仰等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性根基,是中国华民族精神的深厚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需要批判继承的思想精华。走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应当正确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继承这一珍贵遗产,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特点将其精华融合于当代的先进文化建设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文化保守主义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需要文化态度和政策上的开放,所谓“尊重差异”、“百家争鸣”。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在文化上不可能独善其身,世界各国各种社会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越来越迅速和强烈;中国的改革带来了利益冲突多发、社会变动频繁、社会矛盾凸显、社会意识形态空前活跃与多元等现象,为国内社会思潮的酝酿和涌动、国内国外思潮的相互激荡和影响创造了生存土壤。文化保守主义在此环境下应运而生,它同当下的新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交相辉映,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对立、或相互补充、或相互交错,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文化保守主义从一开始就在中国形成了一股影响广泛的潮流,成为一股社会思潮。所谓社会思潮,“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级或阶层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它是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以相应的意识形态为理论核心,并与某种社会心理发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作用的思想潮流。”文化保守主义具有其社会存在基础,其核心理论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流意识形态相冲突,但也有可借鉴之处。二十一世纪以来,文化保守主义在上世纪的基础上保持着高涨势头,尤其在二○○四年最为高调,以“读经之争”、《甲申文化宣言》发表、儒学杂志《原道》十周年纪念为其标志性的事件。此外,国学热、国学研究及其出版热、读经讲经热等等也是其重要表现。其中大陆的一批以儒家情怀、儒家理念、儒家立场登台亮相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气候。蒋庆及其所倡导的一系列文化活动,以及一系列经典教育诵本的出版是较为典型的代表。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影响巨大,是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

    一方面,从积极意义上看,文化保守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对现代化过程所出现的人性异化、传统衰落做出了历史性反思;文化保守主义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长处,认识传统文化的流弊,熟知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对中国文化的建设提出过很多可取的意见和设想。文化保守主义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造,以此来建设中国新文化的根基,这在我国的社会主义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有其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其一,文化保守主义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的文化存续危机问题,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深沉的忧患意识,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和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二,文化保守主义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认同感,是对抗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全盘西化思潮的重要力量。其三,文化保守主义推动国学研究与传播,对发展社会主义教育、推动社会和谐、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此外,文化保守主义倡导的学习运动,还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形成优秀的民族品格。

    另一方面,从消极影响上讲,文化保守主义带来的腐朽落后、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矛盾的东西也是不可忽视的。其一,“国学”作为一个内容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精华与糟粕并存,受众常常一并接受,良莠不分的国学热给国民带来恶劣影响。某些迷信的、封建主义的、反人性的思想也随之泥沙俱下,如算命术、“君权神授”思想、“无为”思想、“愚忠”思想、三纲五常等等。其二,文化保守主义派别中的一些人物,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与现实目的性,提出以儒学、儒教代替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这类阻碍和违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潮是我们需要警惕和加以积极引导的。

    3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生活告诉我们,思想文化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和其他的思想就回去占领。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对社会尤其对青少年思想意识的影响很大,从长远看,这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来的接班人是什么样的一代人,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未来。针对文化保守主义中的“大陆新儒家”否定和“妖魔化”马克思主义的种种臆说和荒谬性,我们决不能采取回避和一棒子打死就不了了之的态度。应该“见不齐而内心自省也”,从反面去思考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不足,痛定思痛,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发展导向更加健康、和谐、合理,更加科学和深得民心的道路上去。

    面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针对文化保守主义同当代中国其他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影响广泛的现实,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中尤其应该注重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本土化,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飞跃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除了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积极应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挑战外,还应该坚决抵制和批判文化保守主义中“儒化中国”、全面“复古主义”等负面言论和行为。因此,积极探索引导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健康发展的方法策略,避免引起社会不良反应就变得极为重要。

    首先,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坚持“尊重差异”与“百家争鸣”相结合,这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发展的基本原则。给文化保守主义自由言论的空间和土壤,不仅有助于看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中的错误言论和思想,还能够将其作为社会问题的借鉴参考对象,有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文化保守主义中借学术干预政治、攻击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行为和思潮,一定要坚决给予有理有据的批判和抵制。其次,将全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解决包括文化保守主义在内的社会思潮混乱与多样化问题的根本方法。在教育对象上,重点是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中共党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领导核心,是先锋模范,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必须加强这一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付诸于行动的能力,否则很可能“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使得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陷入各种有害思想的洪流。青少年是国家和社会主义的未来,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要体现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培养青少年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分析文化现象与社会现象的能力;给青少年讲清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不加区分地“复兴儒学”之间的界限。第三,在方法上要充分利用当代信息传播影响迅速的特点,将广播、书籍、报刊等显性教育与日常社会生活中点点滴滴身体力行的隐性教育相结合。要不断完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说服力和整合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以及解决各种矛盾的实际能力,,以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朱汉国.《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周民锋.《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