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338 点击:

【摘要】本文着重论述了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其指导作用。本文提出教师应根据其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部动机;应培养浓厚的师生感情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内心感应;应采用切合实际的教法,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英语教学 指导作用 课堂教学 主体作用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是把课堂作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单向过程,教师不断向学生灌输一切知识,,学生多数是被动的收纳。它使学生单调地、填鸭地学习,使不少学生产生排斥心理,这就必然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从来都应该是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是引导。搞好英语教学的关键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切实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兴趣点,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更要尝试给学生提供和创造真实的语言交际情景和运用英语的机会,从而锻炼学生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简单的思想和感情。为此,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另一方面还要提高教学理论水平。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具体操作,即发挥其课堂指导作用呢?我认为以下几点大有裨益: 
  一、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内部动机 
  课堂教学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学生只有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才会引起对某种知识的渴求,“要我学”才能变为“我要学”,发挥其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日常教学中,我一方面向学生讲“大道理”,使学生明白学英语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对外交往的强有力工具;另一方面结合个人前途讲“小道理”,社会在发展,经济在腾飞,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今天,大量懂外语的专业人才是炙手可热的,掌握一门外语对于学生将来择业更是有益无害。这样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热情,逐渐形成自我对英语知识渴求的内部动机。 
  二、培养浓厚的师生情感,激发渴求知识的内心感应 
  事业成功的原动力有很多,但不可忽视的有一项即情感,人们对外在事物的态度和反馈取决于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感应。当内心情感持积极态度时便会产生轻松愉快、兴趣渴望的感应;反之,则产生紧张、忧虑、恐惧等消极情绪。 
  1.爱心调动主体作用。建构主义者的核心概念是,学生通过主动建构过程获取新知识。他们不是被动接受和复制教师或课本输入的信息。相反,学生通过意识到输入的信息,把其与他们一直到的有关主题联系起来,主动思考这些信息。因为只有学生建立了新学习的征兆时,通过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考虑他的意思和含义,“把所学东西变成自己的”,这时学习才真正发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投入真挚、丰富的感情有利于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减少压抑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对待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激励他们自信、上进。有了爱心,有了亲情,才能形成和谐的局面,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主体作用才能进而发挥出来,智力才能得以充分开发。 
  2.一视同仁,分层次教学。想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要心理尊重,尤其要尊重那些学困生。后进生往往自信心不足,如果教师对他们态度消极,认为他们无足轻重,甚至动辄讽刺,都会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对于差生更应多关心,多鼓励,多表扬,及时捕捉他们的每一个微小进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逐步体会胜利的甜头。教师还要因材施教,对上、中、下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分组复式教学,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均能有所得,防止心理上的失败定势,从而使学生对所要达到的目标产生渴望,以及成功的体验与对成功之把握,从而使外语教学达到大面积丰收。 
  例如每课前的三分钟值日报告,我要求优等生在汇报完当日的出缺席、天气、值日情况后,还要用英语给大家讲一个幽默小故事,中等生可以照书念一小段文章,而差等生只要能准确、熟练地说出今天星期几、天气如何、有无缺席就可以了。上课也是如此,对于较难回答的问题、较难翻译的句子、较难表演的角色让优、中等生来担当,较容易的问题则鼓励差等生试着回答,对他们回答正确的每一个小问题我都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提出表扬,如“Wonderful!”“Very Good!”“Good job!”等,使他们感到自己还是有希望学好外语的。这样更坚定了学生学好外语的信心,并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切合实际的教法,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意愿 
  兴趣是对事物感觉积极或关切的情绪,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一种重要心理倾向,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探求知识的关键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因此,在平日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景,创建问题,创造实物的教学环境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达到教学目的。 
  1.借他人之石,可以攻玉。如书中有一篇阅读文章,讲的是史密斯教授如何在化学课上让大家学会观察。课前他先准备了三个容器,分别盛放着醋、煤油、蓖麻油,课上他把三种液体倒进一个大容器里充分搅拌,然后让大家观察他所做的实验,并要求大家按照他的做法去做。首先,他伸出一个手指让大家看清楚,接着把这个手指伸进容器里蘸了一下,然后拿出来放在嘴里尝了一下,并开心地笑了。实验做完后,他让每一个学生都上前来做一遍,结果一个个尝后都愁眉苦脸。史密斯教授看完后,无不痛心地说:“你们当中没有一个仔细观察的,事实上我放进容器里的手指和我尝的那个手指是不同的。”从而得出结论: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观察生活,这样才能发现其真谛。为了把这课上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我改变以往新授阅读课的模式,课前我也准备了三个小杯,分别盛满糖水、醋和盐水。课上我先找几位同学当场鉴定三个容器里的液体,然后将它们倒在一个碗里搅拌,然后再学着史密斯教授那样做了一遍实验。我让每个学生品尝,结果和课文里的一样,借此机会我又向学生们阐述了观察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最后我说:“I'll never forget this lesson.(我将永远也忘不掉这堂课。)How about you?”(你们呢?)学生们齐声回答:“So will we.”(我们也是。)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必要的教学手段的有效结合必会产生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