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5999 点击:

  【摘要】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并不是一个发达的强国。所以我们需要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提高我们作为大国的影响力。对外宣传作为一个国家对外传播和塑造国家形象的窗口,对提升这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意义重大。而外宣翻译则在对外宣传中起着关键作用。笔者基于跨文化交际这样的视角,在大量参考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重点从语言文化、社会文化、以及物质文化这三方面着手,重点分析译者在外宣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文化取向问题以及应该采取的原则。
  【关键词】外宣翻译 跨文化交际 翻译原则
  一、引言
  外宣翻譯曾有不同的翻译名称,如:C-E Translation of Publicity Materials, C-E Translation of Propaganda, Translation for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等。但本人认为“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这样的翻译名称在感情色彩、词汇意义等方面表述更到位。
  Nida认为,翻译即文化。Nord, Lefevere和Shaw等人对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在这方面颇有成就。他们曾用“文化交融”(acculturation)、“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以及“跨文化合作”(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等词语替代“翻译”。学术界也已经公认,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符号转换,而且是相对复杂的文化转换
  (如:戴晓东)。外宣翻译必须做到严谨、准确,因为外宣翻译的受众群体是“foreigners” (外国人),这样就必须处理好跨文化因素。在处理外宣翻译问题时,基于文化背景的不同,需要充分考虑中外差异和外国读者。黄友义曾提到“外宣三贴近”原则:1.贴近中国发展过程的实际;2.贴近国外读者对中国信息的需求;3.贴近国外读者的思维方式与习惯。在跨文化交际的视角下,进行外宣翻译时,运用这三个翻译原则就可以很好地指导我们的外宣翻译。
  二、语言文化
  语言受文化的影响,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传承者,同时又反映着文化。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决定了语言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中文有这么一句习语:爱屋及乌,如果将其直译成“love my house, love my crow”,外国人怎么也不会明白。但是如果将英语的“love me, love my dog” 这一习语借用过来,就非常清楚。在外宣翻译中,只找到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对应词是远远不够的。这些词汇的对等不能只体现在表面,而更多的是文化内涵的对等。
  鉴于文化与语言的共性,源语言和目的语有时在内容和形式上能够达到高度统一,同时通过这样的方法建构成语义对接,促使目的语受众能够在审美和意境上达到与源语言听众类似的联想,即外宣翻译的最佳状态。但是在语言与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总是会遇到一些惯用表达方式,同时他们拥有特定的一些含义。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外宣三贴近”原则。例如:
  1.汉语中,当形容xxx很穷时,我们常会说:“xxx穷得就像个乞丐”,然而在英语中就会变成:“xxx穷得就像教堂里的老鼠”。
  2.在汉语中,“赴汤蹈火”和“洗心革面”与英语中的“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和 “turn over a new leaf”基本相同。
  在译者翻译的过程中,一些翻译将中国文化的对应性移植以及语码转换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这些内含的情感色彩与文化信息和源语言所期望达到的效果相近。一些翻译采用的是在音译后再加注释的方法,例如:“下海”xiahai (risk one’s job to run a business)。另外一些翻译是将英语的表达方式借用到汉语中,即遵循归化译法,例如:汉语的“大腕、大款”英译为a big shot, a big potato, the top notch, a big cheese等。
  三、社会文化
  总体来讲,社会文化是一个大范畴,包括价值观、风俗习惯、制度法规等。市场经济和政治经济在我国已经产生了巨大变革,即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改变,外宣翻译也随之发生变化。例如:
  1.清末“门户开放”的译法是:the open-door policy。而改革开放与之不同,表达方式有:Chinese economic reform;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2.外国人可能不太了解中国的历史,也就无法体会中国的历史变迁及经济发展。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体现改革进程的词陆续出现在报端媒体上,例如:“可持续城镇化”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深化农村改革”(intensify the rural reform)等。Sustainable, intensify很到位地体现了我国改革的进程。再比如对于海峡两岸关系,人们经常会说“和平统一”这个词,“统一”按字面意思应该翻译为“unification”。实际上台湾问题是中国历史遗留的问题,我们对外宣传这个问题时真正想表达的是中国的重新统一,因此应该翻译为“reunification”,,同理 “和平统一”就翻译为“peaceful reunification”,突出了我国在外交事务中的观点和立场,同时考虑到国外读者的理解程度,增强了对外宣传的效果。
  3.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新词语,这些新词语的翻译多数采用直译,同时彰显了中国的特色。例如:联合股份公司(jointed-stock company)、集体企业(collectively-owned enterprise)、技术密集型企业(tech-intensive firms)、工业园区(Industry Park)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