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467 点击:

    作者:孙琪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实习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跟踪调查,以实习教师反思日志为基础,探究了新手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研究发现,新手教师的教师信念与教学行为存在不一致性,在特定情境中转而采取与原有教学信念向左的教学行为。这种转变和教学环境因素有着密切关系。本研究认为,英语教师教育过程中,应增强教育课程的实践性,优化新手教师的“成长环境”,鼓励实习教师自主反思,并适当坚持科学的教学信念,以此帮助新手教师更好地克服限制因素,促进职前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学信念;教学行为;教学环境
      【作者简介】孙琪(1993- ),女,汉族,山东枣庄人,在校研二学生,硕士,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
      一、引言
      1.教师专业发展。近年来,,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己经成为外语教师教育的核心问题,其研究内容关注教师内在专业结构的丰富和完善,力图揭示教师专业发展所经历的变化过程。它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不仅需要课堂传授,更需要教学实践的体验。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学习教学,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2.教师专业发展方法。英国著名的课堂观察研究专家Wragg认为,教师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观摩的形式来提高业务素质,即实习期的“听课”环节,是实习教师走向岗位的必经之路。除了同伴观摩,Richards & Farrell (2005)提出了旨在促进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的11种学习策略,包括自我监察(self-monitoring)、同伴辅导(peer coaching)、合作教学(team teaching)、教师互助小组(teacher support groups)、案例研究(case studies)、教学工作坊(workshops)、教学日志(teaching journal)、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等。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策略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帮助的程度、侧重以及适应对象等方面不尽相同,教师对它们的喜好也因人而异。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实习教师小芳(化名)在某实验中学进行为期10个周的跟踪调查,小芳主要采取的是教学日志的反思方法。实习教师小芳在实习期间,担任高中一年级三个班的英语教师,学生处于中等水平。本研究通过小芳在教学观摩和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及反思,引发新手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思考和启发。
      二、教师信念与教学行为的不一致性
      Kagan把教师信念定义为一种特殊的具有煽动性的个体知识。Poter & Freeman认为教师信念是教师对教学的取向(Orientation)。通俗地讲,教师信念就是指“教师想如何上课”,这种取向与教师所接受的教育课程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然而教学信念与教学实践的不一致性在课堂观摩及实习初期就有所体现。
      首先,小芳提倡讲课时应尽量全英授课,是对“沉浸式”教学法的认同。然而观摩课时,小芳提到:“除了单词和课文阅读,老师们几乎不使用英语授课。”当第一节课结束以后,学生反映小芳英语说得太多,“尤其是讲语法的时候,几乎听不懂。”因此,为了尽快改善孩子们“不知所云”的状态,小芳只能大量采用汉语授课,逐渐呈现出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趋势。
      其次,新授单词时,小芳倡导在语境中理解词义,在前几次课中,小芳曾使用图片、动画等手段呈现单词。在新授语法知识时,也采用“归纳法(inductive)”,即“先呈现包含相关语法的句子作为范例,然后让学生从中提炼语法规则”。小芳认为这样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单词和语法知识的理解且印象深刻,于是教学初期,她经常鼓励学生参与语法的分析和讨论。但事实上,学生参与度低,小芳很快发现自己的教学进度非常慢。因此,为了跟紧“大部队”,小芳开始效仿周围的教师,采用直接讲解加操练的形式。一方面,小芳希望尽快融入教学环境,跟紧教学进度;另一方面,这种方法确实更高效,虽然枯燥但很省心。
      最后是知识巩固。该环节一般包括语言练习和语言产出等两类活动,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步骤。小芳认为应该克服死板的作业形式,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进行有意义的交际输出,如编故事、讲故事等形式,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然而,小芳在反思日志中提到:“我很期待孩子们今天的作业,本以为会是充满创意和想象的故事,但他们很敷衍,书写潦草……”。因此,后来的巩固练习,小芳则更多的是偏向关注语言和语法知识的反复操练。
      小芳曾认为观摩课中的课堂“几乎没有互动,先是老师讲解,然后学生刷题……但学生似乎很能适应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反而排斥开口进行交际,这似乎是中国孩子学英语的通病,我认为应该从老师的教学方法着手来纠正这一被动现象……”。但后期,小芳的态度出现了明显的妥协:“……虽然一开始我并不认同指导老师们的做法,但不得不承认,学生们的水平不一,无法保证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时间放给学生也会严重拖慢课堂进度……”
      2.造成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错位”的因素。Phipps& (2009)的研究表明,当教师接触新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理念时,由于他们对之缺乏实践体验,这些知识和理念只能成为教师的边缘信念(peripheral beliefs),而非主导信念,是教师未能实现的理想(unimplemented ideals)。在实习过程中,小芳认同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信念中处于“弱势”,而源于学生时期的经历和实习观摩获得的体验则处于信念的“强势”地位,深刻影响了她的课堂教学和决策。诸多关于实习教师行为的研究发现,实习教师经常在面临“坚守”与“放弃”的尴尬境遇时,转而采取与原有教学信念向左的教学行为,而这种转变和教学环境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一方面,周围教师的教学风格对新手教师产生深刻影响。由于大部分师范教育课程缺乏情境性和实践性,使得实习教师很难快速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具体的教学策略。因此,当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阻碍时,学习和效仿周围教师的教学方法成了实习教师行为修正的首选。但这种修正通常快速又便捷,往往是“逆来顺受”地放弃原有教师信念,而不是改良再利用。小芳在教学反思日志中写到:“今天我主动和一些有经验的老师交流了课堂气氛不活跃的问题,老师们似乎对此司空见惯,认为关注教学进度更重要……我感觉老师们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毕竟教学计划总是完不成也是一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