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8294 点击:

作者:魏艳
  【摘要】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传统大学英语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基于此,我校开设了大学英语后續课程。为了解学生对于课程的需求和想法,在课程开设前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基于调查结果开设了后续课程。在完成一个学期的以输出驱动假设为指导的后续课程后,再次对该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内容、课堂教学模式等均持肯定态度。
  【关键词】后续课程;输出驱动;需求
  【作者简介】魏艳(1982.01-),女,硕士,汉族,湖北武汉人,现任职于武汉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英语教育和跨文化交际。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武汉商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7N011)研究成果。
  一、引言
  随着教育资源的投入,学生的英语水平逐年提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并指出:一般要求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然而随着新入学学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非英语专业学生不再需要两年时间的大学英语学习,就能达到《课程要求》规定的“一般要求”。《课程要求》也指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并创造条件,使那些英语起点水平较高,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达到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
  着眼教学实际情况,我校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分级教学及后续课程。由于学生入学时英语成绩良莠不齐,为了做到因材施教,保证教学环节效果最优化,我校特将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按照入校考试成绩分为A,B,C三个级别。A级学生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已经完成了《新视野英语大学英语》的学习,且绝大多数学生已通过四级考试。对于这部分学生,如果大学英语教学还一味停留在语法、词汇、句型等基础教学,必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第四学期如何继续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在学习其他学校经验并结合本校实际的基础上,我校决定釆取后续课程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以满足学生需求。
  因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直存在学用分离、学生被动接受等弊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探索适合转型期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教学模式,后续课程采用“输出驱动假设”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模式。
  二、输出驱动假设理论
  输出驱动假设理论是由著名语言学家Swain提出的。她认为可理解性输出是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充分的语言输入是实现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此外,还要迫使学习者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出练习,只有通过语言的使用,学习者意识到自己使用的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差距和不足,进而对语言输出不断修正,才能使语言输出能力得到提高。在此理论基础上,文秋芳教授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理论。该理论指出外语学习的动力来源于输出,没有输出驱动的输入,就没有对语言假设的检验和反思,也就不能促成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整合、重构与内化,陈述性知识也就难以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不利于外语专业学生语言体系的形成和拓宽。因此,今后大英语教学改革的路向将由以往的注重输入转为输入与输出并重,甚至对后者要更偏重一些(文秋芳2013)。输出驱动假设符合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不少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而且经过多年的学习,说、写、译等输出能力仍然较差。以输出驱动为导向的英语教学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必要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言输出能力。
  三、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调查研究与设置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2016级非英语专业分级教学A班学生。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和访谈。
  第一次问卷调查和访谈在第三学期中期进行。在简要解释后续教程后,向学生发放问卷,以了解他们对后续课程的需求以及对课程的期待和建议,为下学期后续课程的设置提供一定的依据。
  第二次问卷调查和访谈在第四学期末进行,该批学生已完成了一个学期的以输出驱动假设为指导的后续课程学习。通过问卷了解他们对后续课程设置及学习效果的评价等,以此验证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中是否可行,以更好指导教学。
  1.第一次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第一次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26份。其中50%的学生选择人文类后续课程,包括跨文化交际、英文电影与英语语言文化、英美国家概况等。说明学生想通过后续课程的学习拓宽知识面,加强对西方国家的了解,提升文化素养。30.4%的学生选择技能类,包括听说强化、语音训练、英汉互译等。经过访谈,有些学生表示虽然经过多年的学习,但英语说、写、译等输出能力依然低下,希望通过课程的强化学习使自己在技能方面有所提升。考试类和学术类课程选择的人数依次递减,只有3.7%的学生选择学术类课程,这可能与我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取向有关,大部分学生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于学术方面的需求不大,且也与学术类课程难度偏大,内容稍显枯燥有关。
  对后续课程教材形式的建议一题中,52.5%的学生选择电子(网络)教材+纸质教材,说明学生并不仅仅满足于课本内容,他们渴望多种途径获取更多、更新的学习资料,,以加深并扩充所学知识。当问及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教学模式时,59.2%的学生选择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开放性问题:“对下学期即将开设的后续课程的建议”中,不少同学提出希望课程能够加强对能力的运用,并增加课堂上的有效互动,提高同学们的参与度。说明学生对于课堂由老师一人主导的传统教学并不满意,他们希望能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课堂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有同学提出希望能安排更多文化类课程以供选择,还有同学建议将后续课程分为两部分,即文化类和考前辅导类课程相结合,在有限时间内多接触知识,扩宽视野,同时又为即将来临的六级考试做好准备。
  2.后续课程设置及授课方式。基于以上调查问卷结果,考虑到实际情况,我校共开设5门后续课程,其中包含学生最感兴趣的英语文化类及英语技能类两大版块,分别是:跨文化交际,英美国家概况,希腊神话,英语翻译,英语口语。针对学生提出的在课堂中使用英语的机会较少,实践环节不够的意见,任课老师结合课程不同特点,采取输出驱动的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教学中,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输出任务。任务可根据学习内容或任务难度不同进行分解,使任务安排更有针对性及可操作性。同时,老师还可利用互联网平台将与任务相关的音频、视频等资料上传,并布置相应的输出性子任务,引导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同时,老师在课前通过互联网集中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完成预热,学生则通过自已的学习及老师的帮助完成输出任务。课堂教学上,学生展示完成的子任务,如PPT汇报、角色扮演、辩论等。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评打分,教师再给予评价、点拨。此外,任课老师在研讨时会进行沟通,探讨课程内容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