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622 点击:

作者:朱忠敏
  【摘要】本研究采用施旭的中国话语研究方法,分析国外主流英文报刊上南海新闻报道的词汇,句法,修辞,媒体,语境和话语效应等内容,试图在关于南海议题的英文新闻报道中找出外国媒体对中国的主导框架,观点和态度,探讨外国媒体建设中国国家形象的深层逻辑。
  【关键词】南海新闻;仲裁案;话语分析
  一、引言
  在20世纪80年代,语篇分析被建立为语言学领域的一门独立学科,它是基于对使用语言的分析研究,他们的研究促进了语篇分析研究方法的扩展以及相关理论的发展(Sperber,1986;)。随着对话语分析的深入探索,话语分析从不同的角度被广泛应用于新的体裁——新闻话语研究中(Fairclough,1996)。新闻话语分析不是简单地解释表面的新闻文本,而是研究如何解读政治新闻话语处理中话语,权力和意识形态含义之间的关系(Van Dijk,2008)。Halliday(1994)的系统功能语法在传递性,形态性,连贯性,社会情境方面对新闻话语的进行批判性分析。此外,Fairclough(2013)甚至建立了新闻话语分析的具体程序。因此,在短期内,功能分析的现有研究成果表明,媒体语言并不是完全透明的传播媒介,由社会过程和记者的意识形态构成。国家形象具有社会建构特征——很多情况下,国家形象是被大众媒介所制作的高度政治化的新闻幻觉(W. Lance. Bennett, 2005)。国内岳翀(2012)研究中美报道的话语差异以及立场;牛珊珊(2015),娄伟红(2016)揭示两国媒体在隐喻选择上的异同点,并试图探究隐藏在背后的政治意图和意识形态;毛家武(2017)和林佩珍(2017)以越南之声为个案,分析越南主流媒体关于中国南海领土问题的新闻话语动向, 甘莅豪(2011)等的研究则体现了国际关系学、传播学、语言学融合研究的特色。施旭(2014)认为建立和巩固集体的东方话语研究范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总体的框架,这一框架不仅在与占主导地位的西方范式的批评性对话中起到某种制衡的作用,而且要能对建构特殊的东方的研究方法的努力起到指导作用。
  二、研究目的
  大量新闻媒体密切关注国际热点南海问题。根据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新闻文本并不总是以客观的立场报道事件本身,传达隐藏的非语言信息,包括话语权力,观点和态度,社会文化,甚至国家地位。因此,本研究旨在对新闻媒体关于南海问题的批判性话语进行分析,探索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外国英文媒体对南海争端的主观建构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外受众看待中国国家形象及国家争端的视角。
  三、研究问题
  问题1:南海争端中各方在话语主体,形式和媒介,意图和效果,文化和历史方面的话语实践是什么?此问题试图从一些主要国家新闻媒体报道中提出话语实践,对南海争端问题对国外英文新闻进行话语分析。
  问题2:是否存在受意识形态影响的不同话语策略,包括文化传统,价值观,国家利益?此问题旨在挖掘各国媒体中反映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关系的隐形话语策略。分析南海争端新闻话语的主要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生成机制,对新闻话语蕴含的意识形态进行思辨、感悟的定性分析,从而发现各国社会制度和社会构成如何影响媒体有关南海问题的新闻话语,以及新闻话语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南海问题的现状和走向。
  问题3:面对国外英文主流媒体的新闻话语在南海争端问题上对中国的曲解和偏见,国内英文媒体是如何应对的?本问题研究为国内媒体突破国外主流英文媒体对中国的固有成见和歪曲寻找策略。
  四、研究对象
  本研究收集了2016年英美和东南亚南海声索国菲律宾等国的新闻发布会、官方会议中以南海争端为主题的英文新闻话语,主要来源于《纽约时报》、《卫报》、《电讯报》、《印度教徒》、《马尼拉公报》、《万象时报》等英文报纸。
  五、研究方法
  在研究视角上,本研究采用了施旭(2014)中国话语研究(Chinese Discourse Studies)方法,这是中国当代话语和传播研究的方法,它以中国历史和文化为基础,,采用多元文化立场,以地方和全球为背景。用研究中国当代话语和传播的研究方法分析英文话语,在与占主导地位的西方范式的批评性对话中起到某种制衡的作用,拓展中国话语研究理论的应用领域,对建构特殊的东方话语研究做出努力。施旭的话语分析框架包括五部分的内容,如下表5.1:
  分析框架:
  Subject Medium Context Content Purpose/Effect
  新闻主体 新闻媒介 新闻背景 新闻内容 新闻目的和效果
  Who is the speaker? How does he/she speak? In what context does he/she speak? What does he/she speak?  What is the purpose/effect?
  六、研究内容
  根据施旭的中国话语研究范式,在分析当代中国话语时应采用“地方——全球”语境。基于所谓的南海仲裁的议題,本文的分析框架包括:
  1.新闻主体:菲律宾,越南,印度,英国,美国等。
  2.新闻媒介:《纽约时报》、《卫报》、《电讯报》、《印度教徒》、《马尼拉公报》、《万象时报》等报纸。
  3.新闻背景:南海仲裁在海牙进行并宣布,仲裁加速了紧张局势。对南海的主权,习近平主席基于南海历史背景说到:“自古以来,南海诸岛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参与仲裁程序,维护国际法。
  4.新闻内容和效果。
  ①“A front page commentary in the Communist party’s official mouthpiece, the People’s Daily, continued the offensive...” (2016-7-12)( 共产党官方报纸代表《人民日报》头版的一篇评论文章继续展开攻势……). “mouthpiece(喉舌),” “offensive(攻击的)”两个名词的使用扭曲了人民日报的形象,有意让读者对中国形成一种刻板陈旧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