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660 点击:

    作者:陆玉兰
      【摘要】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笔者试从思想上和课文阅读教学两方面谈谈实现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关键词】英语;工具性;人文性;统一
      【作者简介】陆玉兰,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之课程性质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二者不可偏废。而以往的英语教学,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记住了多少单词,学会了多少语法,能否运用常见的语言进行简单的口头交流,考试究竟能得到多少分。只重视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社会功能,关注了其工具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对于教学一线中的英语老师,如何理解和在教学中实现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笔者试从思想上和课文阅读教学两方面谈谈对此的认识。 一、思想上真正理解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英语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英语教学的工具性着眼于英语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关注学生知识的积累运用,体现能力为主。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着重于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与途径,人文性是工具性的载体与灵魂,他们并不是对立的。也许我們应该重温布卢姆的话:“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是密切交织在一起的。每一种情感行为都有某种类别的认知行为与之相对应;反之亦然。”换句话说,英语教学中的“知识”“技能”,是和在训练这些“技能”、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态度”“人文”“情感”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在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不存在单纯的“工具性”,也不存在单纯的“人文性”;任何一次“技能”的训练,任何一种“知识”的获得,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都黏附着特定的价值观。
      只有明确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师才会淡化知识本位的教学,才不会过分强调单词、短语、句型一类的纯知识技能操练,即强调其“工具性”;也不会片面强调“人文性”,即过分关注文化差异、挖掘文本思想教育等对学生进行文化浸染熏陶;而是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本,既注重夯实学生的人性根基,丰厚其人生积淀,又注意到必要的知识技能(听说读写)学习,使二者合一,高度统一性。 二、在阅读教学中实现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笔者试就课文阅读教学这一方面谈谈如何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传统的英语课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关注讲解词汇和语法知识,关注听说读写这些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而对于文章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态度等人文性的内涵却不够重视,或者说不知道该怎样重视。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英语教学中更多的加入了对于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这些人文素养的关注。在处理课文教学时,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开展主题讨论,深化课文理解。目前初中阶段所使用的英语教材都是按照话题编写,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sports、school life、nature and environment等。教师应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认知水平与心理特征,结合相关主题,选取适当的角度,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最后通过英语小报等形式展示成果。这样的讨论交流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另一方面大家的学习体会、感悟和经验得到交流、讨论和分享,学生学会了合作,分享,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良好人际关系,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2.品味作品语言,挖掘思想内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篇优美的文章,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应该是统一的。发掘人文性的内涵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直接讨论作品的思想内涵。借助语言文字这一平台,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这门课程时感受到文学的感觉、艺术的感觉和美的感觉,真正将人文教学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如教牛津英语Unit6 pets Reading ,学生学习英语诗歌,在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中,学生不仅很轻松掌握了知识,还更加喜爱英语,也更理解作者对宠物的喜爱之情。一个个踊跃尝试自己写英文诗歌,表达自己的心境和情怀。
      3.有效利用资源,改善语言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可能为学生提供足够量的、多渠道的、有意义的言语输入,为学生提供接触大量真实语言的机会,让学生能感受到美丽、鲜活、生动的语言材料,准确生动地感知所学知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通过视频、图片、文字、录音等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媒介向学生展示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改进学生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最后,英语教师要在不断地为自己的专业充电的同时,更得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在大量的阅读中汲取滋养心灵、性情等营养元素,获得打开眼界、视角与突破固定思维模式的启迪。正如陶行知和徐特立先生所倡导的“经师人师合一”的理念,培养具有“综合人文素养”,心理健康阳光,,德才兼备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