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288 点击:

作者:孙倩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界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入研究,英语教学已经不再是简单地教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也承担着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任务。基于此,本文结合教育心理学中关于思维和创造力的理论知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展开了关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核心素养;英语教学;创新性思维
  【作者简介】孙倩,栖霞实验初级中学南炼校区。
  伴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发布,关于如何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便成为英语教师关注的焦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育改革发展自身的要求。
  一、创新性思维的含义
  从心理学角度看,创新性思维是指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从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去思考,得出不一样的并且具有创造性结论的思维模式。它是一种新颖的、独特的以创造活动作为基础的思维活动。人在创造活动中的思维就是创新性思维。
  二、培养创新性思维的意义
  对学生个人而言,通过系统的有层次的思维方式来学习英语,在英语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思维训练,可以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社会发展而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国梦的关键阶段,,更是需要源源不断的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因此,培养当代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适应社会要求、顺应历史发展的举措。
  三、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1.营造自由活泼的创新氛围。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性思维的温室。在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将主题演讲作为每节英语课的常规活动。在确定演讲题目、思考演讲提纲、搜集演讲材料、组织语言形成演讲稿到上台前一次次排练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概括、思考、分析、批判、推理、创新等思维能力都得到了训练。经过一次次的演讲训练,学生能清晰地、有效地和符合逻辑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分析的结果。
  2.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1)保持好奇心,享受成功感。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对主动提问,敢于质疑的孩子提出表扬,对这种行为积极进行正强化。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动机、创造活动源于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就是对问题的敏感性、感受性。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向学生强化问题意识,让学生的头脑充满问号,而不是充满句号。问题意识有两个基本来源:一是好奇心;二是怀疑精神。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不管是教师授课结束还是同学的演讲展示结束,我总会留有一定的时间,供学生对老师或演讲人进行提问,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示范。此外,在日常教学中,我会故意留有错误,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对于同学们的演讲和展示,除了客观的评价,我们还有专门的一个小活动,称之为“大家一起来找茬”。这两项课堂小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悄然无声中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
  3.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思考方法。
  (1)头脑风暴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老师们对头脑风暴法并不陌生。关键是在设计头脑风暴活动时,如何最大限度地训练学生们的创新性思维。这就要求老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活动能够符合头脑风暴的训练原则。
  (2)联想思考法。联想思考法是由一件事物而想到另一件事物的思考方式。例如,在词汇教学上,教师可随机选定一个单词,以该单词为中心,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围绕该单词写出脑海中出现的相关联的词汇,越多越好。学生在汇报成果时,只要词汇之间的关联是可以解释的,都可以计入词汇总数。对于词与词之间的关联,只要学生可以自圆其说,都是可以被接受的。经过数次训练,学生的联想思考能力会有显著增强。强化学生联想思考能力的同时,也在训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4.创新课堂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立足于创新教法。例如,在阅读教学的读后活动中,思维导图是一项充满新意,又能引发同学们思考的教学活动。根据文章内容和结构,画好思维导图后,可采用传统的复述方式,借助思维导图的提示,学生重组语言,复述文章,重组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也可尝试创造性复述的教学方法,原则上不偏离文章主题,不限制表达用语,在原文的基础上大胆假设,大胆想象,可改写或续写,最后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这种尝试比传统的复述方式留有学生更大的创新空间,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其丰富的想象力,发展其创造性思维。
  四、小结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意义重大。作为教师,我们在培养孩子创新性思維的同时,自身也要具有创新意识。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优化评价方式,缺一不可。只要我们脚踏实地积极探索,认真研究,内化理论知识,善于思考,敢于实践,乐于总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基础英语教育的大地上,只要我们用心,一定会开出美丽的花、结出香甜的果。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