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9894 点击:

  【摘要】本研究剖析了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课程思政与思辨能力培养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施路径,构建了多模态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从而实现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与“立德树人”的双重目的,以期为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辨能力;多模态
  【作者简介】闫丹(1984.06-),女,汉族,河北昌黎人,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多模态话语交际框架下的大学英语思辨型课堂研究(课题编号2018YYJ G050)”以及“多元需求下大学英语课程‘个性化’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8GJJG388)”的研究成果。
  一、前言
  课程育人是三全育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核心是语言能力、跨文化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而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有着共同的理念,这就使得大学英语在课程育人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中责无旁贷。而思辨能力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近几年外语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思辨能力,实际上是人的认知能力(cognitive skills)和情感特质(affective dispositions)的统一体,认知能力包括分析、推理、评价等三项技能,情感特质包括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和坚毅等五种性格特征(文秋芳等2009:42)。那么,当前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现状如何?能否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兼顾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两者能否有机融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努力探索出将二者有机融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1. 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思辨能力不足。一些大学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明显不足,思辨能力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英语教师在求学过程中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对政治理论漠不关心,缺乏“课程思政”的理论知识,更不具备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二,我国长期的英语教学倾向于对语言知识的教授,而忽视对思辨能力的培养。大多数英语教师在求学期间就没有接受过思辨能力的训练,思辨能力较弱,很难去培养学生。三,一些教师的认识有偏差,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事情,思辨能力的培养是理工类教师的事情,而不是由英语教师来完成。
  2. 教材中的西方文化元素过多,思政内容比例偏小。目前,大多数英语高校使用的教材不能满足“课程思政”的要求。很多主流教材囊括了诸如在校生活、电子时代、西方文化等,为学生充分的学习英语及西方文化提供了充足的知识养料,但“课程思政”的内容却非常稀少,从整体上缺乏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的理念,很难形成协同效应。由于教材中西方元素比例过大,导致很多大学生在学习外语时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影响,严重削弱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与传承,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3. 注重知识本身,忽略思想政治理论与思辨能力培养。相对于思政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很多大学英语课程还在热衷于语言知识的教授,毕竟专业知识与语言能力的提升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不仅可以直观体现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且也迎合了很多学生的需求。此外,在学习一门语言的同时也要熟悉该语言的文化背景,培养该语言的文化思维,这也导致很多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刻意忽略我国文化而过度融入西方文化。
  三、“课程思政”与思辨能力培养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建构
  1. 以教师能力提升为前提。教师是“课程思政”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践行者,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首先,提升教师的思想意识,要让教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政治教育任务,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其次,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理论素质。要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师的政治站位;也要组织教师定期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提升“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此外,可将教师的课程思政与思辨教学实践纳入考核指标体系。最后,提升教师的中国文化素质。学校要将提升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素质作为一项工程来抓,为教师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熟悉母语文化精髓,认同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2. 以教学目标为引领。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方向,,是课程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对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因此,要明确将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与思辨能力培养目标写入课程教学目标当中,细化每个单元、每个课程环节的小目标。只有首先做好目标规划,课堂教学才能有方向。在教学过程中,一切教与学的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目标明确,才能让教师在进行语言知识传授与语言技能训练的同时,对学生做好育人与思辨能力的培养。
  3. 以教学内容为依托。教学内容是实现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的重要载体,而课程设置是充分发挥教材作用的主要途径。大学的英语教材不仅要介绍西方的文化背景,而且要添加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内容,还要将思辨能力、文化探讨与时事政治教育作为一项专题课程。课程的设置应当以培养社会主义需求的综合性英语人才为目的,以思想政治理论为指导,努力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课程设置上,除必修课外,还应推出选修课。例如,设置选修课“中国文化概况”,以英语形式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人文风俗、地理等内容。这样一来,依托教材与课程,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而且还扩大了学生的文化视野,能够辨析清楚本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提升了文化自信,还将思政理论进行了广泛学习,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以教学手段为支撑。混合式思辨型教学模式构建依托线上平台与线下教学来开展,分为课前环节、课中环节和课后环节三个教学步骤来实施,针对课前、课中和课后不同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特点,给予多模态资源、互动、平台和评价的支持。在英语开课前,通过微信建立学习交流平台。教师可以将每次课的课前准备的学习任务通过超星平台布置给学生。在任务的设置中,要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学生根据任务的性质,以个人或者以小组的为单位進行资料查询,在沟通平台中交流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堂中,教师会依据教材内容以及课外辅助资料选择课程的切入视角,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向学生提出批判性思考问题,在通过角色扮演、辩论的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了解后与认识的基础上扩展语境、实战应用,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课后,教师会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任务,充分发挥小组活动的作用,使学生在小组的研究活动中激发各自的潜能,融入多模态的学习氛围中,提升思辨能力。
  5. 以评估方式为保障。采用多维度、多模式的评价方法。从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和课堂展示三个维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在“课堂展示”维度中采用文秋芳的五条思辨能力评判标准来构建评价体系。将自我评价、他评、小组互评、班级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等多种方式纳入考核体系。他评的适用范围是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小组互评适用范围是班级内小组之间。形式可包括口头评价、网上评价与纸质评价等。口头评价,主要适用于平时英语课堂的实时评价,在每个班级与小组中设立专职人员负责对口头评价进行记录。网上评价,主要适用于对课下各项活动进行评价,以班为单位建立公众号开通网上评价通道,评价者必须以实名注册。纸质评价,主要适用于阶段性评价,需要评价者在课下完成。
  四、结语
  本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学中“课程思政”与思辨能力培养的缺失现状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解决途径,以期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培养人才与立德树人的双重目标,同时也为我国英语教改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3]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