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264 点击: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社会各层面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要求也不断提高。但是当下的翻译专业五年制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学生自我定位不清晰、翻译培养的各个模块之间关联性小以及本科翻译的人才培养与专业翻译的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要完善翻译专业五年制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就要做到教学目的分项具体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关键词】人才培养;本科翻译专业;学生能力
  【作者简介】陈思佳(1999-),女,,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丁秋实(1999-),女,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郝文昊(1998-),男,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周馨悦(1999-),女,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自2006年教育部批准设立本科翻译专业以来,目前已有二百多所高校获批本科翻译专业。其中,不少高校为适应时代需求、提升自身竞争力,通过自主探索、改革和创新,建立了新的本科翻译教学体系。但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的问题。本文以五年制双外语翻译人才培养为例,着重探讨这个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出现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和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期为新时代下高校本科翻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二、五年制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存问题
  五年制双外语翻译专业作为高校外语学科的探索成果之一,其優越性在于,本科翻译专业毕业的学生通过五年的双语学习,对于第二外语已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对于多语种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具有更深的理解。但是,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学生自我定位不清晰、教学培养的各个模块之间关联性小、本科人才培养与专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等问题。
  1.学生自我定位不清晰。学生自我定位不清晰的主要问题在于许多学生不理解“双外语翻译专业”和“双外语专业”的区别。在“双外语+翻译”的学习体系中,学生需同时学习双语知识,了解双语文化,掌握翻译理论,进行翻译练习,课业负担较为繁重。因此,纵观五年制双外语翻译专业培养计划,“双外语”部分的学分与学时远超于“翻译”部分,学生在学业紧张的情况下迫于绩点压力,无奈进行取舍,多会将双外语学习放在比翻译学习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2.翻译培养的各个模块之间关联性小。从校内课程来看,横向比较,学生双外语学习过程关联极弱,尤其是母语和第二外语、第一外语和第二外语之间的翻译转换练习量几乎为零,第二外语在“双外语+翻译”体系中几乎已经被分裂出去;纵向比较,五年中翻译课程的关联性较小(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和翻译专业主干课程);且口笔译课往往成了变相的语言能力课程,对翻译教学帮助甚微。
  3.本科翻译的人才培养与专业翻译的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翻译内容方面,高校仅要求所有学生笼统、粗浅的同时学习多个专业领域的翻译课程,“对自己的学生以后可能的就业方向考虑较少,对未来工作场景多样性的前瞻性设计不够,因此课程结构单一,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特色性”(任文,2018:96);翻译技能方面,作为翻译本科教育,尤其是双外语翻译专业,高校更偏重打好学生的双语语言基础,而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则次之。然而,社会实际需求的是能够胜任专业翻译的人才,即不仅语言能力优秀,同时要具备相关的翻译知识与技能,以及适用于就业的多方位的相关知识与能力(平洪,2014:56)。以上两者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精力集中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也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翻译岗位要求带来一定困难。
  三、现存问题的实质性原因
  上面的剖析主要存在于学生层面、教学层面和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层面。但其实质性原因是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自我定位不清晰的实质性原因是教学目标不明确。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五年制双外语翻译专业在其教学目标方面有欠缺之处:相较于“四年制单外语翻译”专业,本应作为“五年制双外语翻译”人才培养一大亮点的第二外语培养却未能在教学目标中得到清晰定位。
  培养目标中仅对第二外语提出了语言能力和背景文化知识的基本要求,但并未涉及翻译能力要求,既无法体现第二外语在“双外语+翻译”体系中的重要性,也无法突出“五年制双外语翻译”专业中的第二外语相对于传统“四年制单外语翻译”专业中作为辅修的第二外语的优势。这一不足同样体现在课程设置中:在第二外语教学方面,课程设置着重考虑学生的第二外语的基础学习,而忽视了运用能力的提高,导致学生第二外语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欠佳。在翻译教学方面,因高校要求学生在短期内通过第二外语的国家标准考试,并以此安排第二外语课程,使得第二外语的翻译课程几乎没有,忽视了学生应当具备的翻译知识与能力。这让学生虽然在学校学习了第二外语,但在毕业后无论是选择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其优势都十分有限。
  2.教学课程承接不连贯,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不平衡。翻译培养的各个模块之间关联性小的实质性原因是:高校在五年制双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中,教学课程承接不连贯、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不平衡。
  首先,教学课程之间的承接逻辑较为模糊。与语言能力相关的学科基础类课程存在课程数量多,而部分课程又有教授内容相互重叠的问题;关于跨文化交际等对翻译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课程数量反而较少;与翻译能力相关的专业主干课程则存在翻译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授未能形成体系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翻译只是每个学期跟着特定的授课教师进行翻译练习,而非根据翻译学习的内在逻辑进行循序渐进的学习和总结。
  其次,在口笔译课的翻译课程内容方面,大多存在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不平衡的问题。当下的翻译课堂依然以教师为主导,以“做题——订正——讲评”为主线,学生在课堂上了解的翻译理论和技巧未能在实践中得到运用。
  3.教学内容缺乏多样化拓展,教学方式亟待多样化革新。在这样的时代需求下,五年制双外语翻译专业的教学内容缺乏多样化拓展,教学方式亟待多样化革新,难以培养市场真正需要的双语翻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