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131 点击:

  【摘要】从三个指标构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框架,通过实践得出结果:教师在课堂对于学生的学习策略指导不全面;学习习惯在课堂上的表征不明显;学生收集、共享资源的能力在课堂较少体现;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评价,但是甚少让学生参与标准的制定。针对上述结果,本文分析了问题原因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观察量表;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徐菁,女,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第四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职英语教学设计研究”(项目编号:ZCZ5)。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于2014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以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课程改革,指出了我国课程改革发展方向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最新版《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中,明确了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内涵,提出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是:“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多渠道获取英语学习资源;能有效规划个人的学习,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能监控、评价、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进程,提高学习效率。”该目标与培养新时期人才的终身发展能力相吻合。
  二、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与实施
  1.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新课标对于核心素养中的自主学习的定义是:“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制订学习方案,选择和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语言学习与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标突破了“实践应用能力”的即学即用思维以及“学习能力”的模糊表述,提出“自主学习能力”概念,强调对学生“学习习惯”“评价”以及“资源”能力的培养,并细化了学习策略的运用。将“学习习惯”纳入课标,指出了培养学生持续性学习能力的路径,而“评价”可看作对学生自我监控及反思的要求,而“资源”能力则符合现阶段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特征。语言策略被细分为“语言学习策略”以及“语言技能发展策略”,体现在“元认知”“认知”“交际”“情感”以及“理解”“表达”“交互”七个维度。
  从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新课标下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强调外部活动、职业场景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等这些外力因素的重要性,更着力培养学生的内在认知能力、监控调节以及反思评价等内驱能力。
  2.自主学习能力课堂观察的指标与框架设计。基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及目标,本研究设计了三级指标,从学习习惯、策略能力、资源能力以及评价能力四项观测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体现。一是学生对于自主学习的认识与理解。从元认知的角度观测学生对于自身学习习惯养成重要性的认同,开展自我监控的主动性与积极态度;二是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评价的参与和标准的制定,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与手段;三是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能力的过程和掌握的策略方法。(具体見下表)
  3.课堂观察的实施。依托市职教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以及省骨干教师培训班,2020年下半年共13名教师对于五节市级英语公开课进行了观察。然而,由于疫情防控要求,无法线下观察,因此这五节公开课事先录制成视频,定期集体在线观摩。
  五节市级公开课涵盖了听、说、读三个课型,分别展示了普通中职、3+2以及对口单招学生的英语课堂学习状态。在每位教师记录的数据基础上,分析得出结果。
  三、课堂观察的结果及问题分析
  1.结果。(1)教师更倾向于学生策略能力的培养。量表结果数据显示,五节课在设计上都凸显了教师注重学生策略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认知策略以及理解策略的培养。其中,利用预测猜主题、关键词理解大意以及主题句归纳文章大意的策略运用得较多。学生在课堂中明显已经掌握了以上策略,能够配合教师自如运用。听说课堂上,交际策略与表达策略的教授与运用并不显著。元认知策略以及情感策略通过几节课的观测而得出结论较难,如果想得到相关结果,需要连续观测。
  (2)学习习惯在课堂上的表征不明显。由于是观测录像课,只能跟随摄像头的拍摄进行观测,无法实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学习习惯在课堂过程中的表现不明显。只有一节听力课的设计中,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反复点击听力部分直到记录结束为止,显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监测自我习得进度,并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3)学生自主收集、运用以及共享资源的能力在课堂未得到体现。自主学习环节的资源并非对于教师收集的资源再利用,而是学生通过自身学习需求主动搜寻相关资源,并加以利用与共享。该环节更多的是课外学生进行的一项活动,那么课堂上的观测就必须结合教师课前布置的任务或者学习目标进行反馈。量表结果显示,五位教师均未关注该能力的培养,课堂的资源全部都是教师本人收集与运用的。
  (4)教师很少注意到在课堂让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运用。在评价能力一项,本量表设置了两个三级指标,即评价手段的运用以及评价标准的制定,旨在检测学生在课堂是否能主动运用适当的评价手段自我评价以及是否能有意识地参与制定相关评价标准。从量表记录看,五节课中均为教师给出评价标准,同时都是教师作为评价主体。
  2.问题分析:(1)教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却过于片面。教师重视显性、短期能见效的策略进行培养,却忽略隐形、长期才成效的策略加以指导。由于如寻找关键词、主题句等技能策略能即刻体现其成效,学生对于此类策略的反馈是“很快学到了技巧,,很实用”。而对于一节公开课的评价标准,是45分钟之内的目标达成,业界也更关注教师对于学生的策略指导是否能立刻取得效果,从而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往往会忽略需要长期关注且阶段性培养的策略,尤其是元认知及认知策略。可见,教师在指导策略过程中,如果忽略了策略中的难点,学生在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就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