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10460 点击:

  英语全面走进小学课堂已经近二十年。在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对于开发儿童语言潜能、发展学生外语素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然而,笔者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初中小学英语教学一直存在较为明显的脱节现象,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后难以适应新的英语学习,成为制约初中阶段英语教学的瓶颈。
  本文试图从教与学的角度,对教学脱节的现象、原因与对策提出个人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从事初中循环教学多年,几乎每接一届新生都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他们起初对初中课程充满好奇与期待,但几天下来就跟不上了,──学习的节奏变快了,今天才教的新课,还没来得及完全消化吸收,明天就又开新课了。课堂没那么好玩了,游戏变少了,语法讲解变多了,作业没那么容易了,甚至总会犯意想不到的错误。教师的面孔似乎不及小学教师亲和,他们与学生接触时间变少,有的整天都没有出现在教室。他们内心茫然、脚下无路,于是开始出现兴趣减退、内心焦虑、质量下降的状况,个把月下来英语成绩也明显开始掉队。
  这种脱节除了极大危害英语教学,还对学生各方面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学生文化课程学不好,会直接导致大量后进生的形成,而在各门学科中,英语后进生往往是最多的。他们文化成绩落后,自然极易形成恐惧、自卑心理和成长焦虑,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衔接问题其实远远超出了学科教学范畴。
  二、原因分析
  造成以上问题的直接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条:
  第一,学习基础。如语音基础差,以至学生升入初中后字母、音标与单词的读音出现混乱,进而影响到单词记忆效率。很多小学生对词性的概念模糊不清,如,小脑袋们根本理解不了humour与humorous到底有何区别。他们难以明白英语句型、时态的特点,表达时极易出现中式英语即所谓的Chinglish现象。学生带着这些“娘胎”里的问题进入初中,自然难以快速适应。
  第二,教材因素。现行小学英语教材内容相对简单,信息量知识点少,对学生要求一般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简单理解、模仿运用。但他们打开初中教材就会发现,,印刷的字号变小了、课文变长了、书本变厚了,从上课第一天开始就感觉到词汇量、语法点、训练量明显增多。大量的语言材料侧重于理解与运用,教材跨度陡升,思维难度一下子增大,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效果。
  第三,教法因素。小学英语教师主要采取直观法组织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感知语言材料就能基本完成任务。而目前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大多以传统组织形式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尽管课程改革多年,这一弊端并未根本改变。两类教法存在明显差异,学生一时适应不了新模式是正常的。
  第四,学法因素。小学英语课时相对较多,学生只要能认真听课、反复模仿,就能保持好成绩。中学阶段时间紧、课堂容量大,这就决定了教师讲课速度与节奏也会变快。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觉性,比如课前的预习、课上的积极参与、课后的及时温故,就显得尤为重要。学习要求的不同使学生感到难以适应。
  第五,环境因素。学生进入中学以后,面临一个全新的成长环境。校园环境变了,同学变了,教师变了,学校的管理模式变了,他们对这一切都感到陌生且无所适从,这不可能不影响到学习状态和效果。学习环境因素是所有学科面临的普遍问题,给英语学习带来的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策略与方法
  如何解决初中英语教学衔接的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在于教师更新理念、正视现实、立志有所作为。根据《课程标准》所提到的,初中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进而“发展其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及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 根据这一要求,在初中教材编写、教法学法要求上出现跨度是不可避免的。但对于刚刚毕业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坐进了初中课堂,但其心智还停留在小学水平,其认知能力决定了适应需要时间。初中教师要改变一成不变的初中立场和习惯性思维,更加重视衔接、主动做好对接,甚至可以说,要把衔接当作起步阶段教学的首要任务。
  第一,教师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小学、初中英语教学的比较研究。
  实现衔接首先在于知己知彼,即初中、小学教师要主动了解甚至熟悉对方学段的教学内容、要求以及孩童的发展规律,以便有的放矢。笔者所任教的学校隔壁是一所完全小学,我校七年级英语组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宝贵优势,经常组织教师去小学部听课,参加小学教师的集体备课,调研小学同行们的教学风格和学生学习现状。有时还会组织初一新生座谈、专家辅导等主题研讨,集思广益寻找小初学段的衔接点,实践证明这些做法很有帮助。
  第二,特别关注学生心理,保护其学好初中英语的积极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在积极稳定的情绪状态下,学习效率才能达到最大化,很难想象,处于焦虑状态下的学生能够很好完成过渡学习。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那些英語基础薄弱的同学,内心不安又迫切希望改变现状,对新教师抱有特别的期许。另一方面,除了学科学习本身,“the strange studying environment(陌生的学习环境)”也是制约衔接的重要因素。面对全新的环境和学习任务,初一学生必然会产生不适应、不习惯甚至焦虑心理。处于六、七年级交替点的他们,内心一定特别需要来自教师的理解、宽容和帮助。
  此外,“万事贵乎始。”首因效应原理告诉我们,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观点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新信息的解释。因此,要抓住入学起始阶段的教育契机,应该及时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帮助其拆除心理屏障、建立积极自信的学习心态,从而顺利完成过渡学习、踏上快乐的三年英语学习之旅。
  第三,注意初一新课前的复习教学,帮助学生尽快过渡。
  在正式开始初中新教学前,应当将小学的重难点、特别是涉及与新课内容的语言项目进行系统回顾,达到记忆、巩固、活用的目的。但这应该有别于小学毕业考试前的总复习,而要和初中新课进行有机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引向初中要求。在这方面,开发教材和校本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如笔者所在的江苏省南通地区,选用了牛津译林版预备课程一书,无论在内容设计还是使用方法上,都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扫除后续教学的障碍、有效帮助衔接过渡。
  第四,注意教学方法的衔接。
  不同学段的英语教学方法应该“因段而异”。如小学三四年级的英语教学,采用游戏、歌曲等形式,引导孩子喜欢上英语。而进入五六年级后,教学开始逐步转入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如适当扩大词汇量和加强音标教学。初中教师则要改变初中立场和习惯性做法,主动放下身段、放慢教学脚步,适当降低要求,采取扶放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体验成功中不断适应新的学习,从而实现自然过渡。尤其刚教完初三的教师,回到初一会感到短暂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其实是对自身需要调整发出的重要信号,一定不可忽略。
  第五,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理念,即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培养其学习能力,这就需要突出习惯培养环节。初一学生不适应新的教学,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学生学习能力不够的表现。因此,有必要通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来帮助其适应新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如养成书写工整、规范的习惯,课上专注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科学记忆单词、反复温习的习惯等。此外,面对中学教材,学生必须逐渐养成与之相适应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初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消除学生依赖心理,突出习惯和方法指导,使之真正成为会学习的人,这在目前“双减”背景下更具现实意义。
  小升初教学衔接这一话题并不新鲜,网上关于它的研究课题和论文也多如牛毛。但经过多年研讨下来,效果并不理想,个中原因值得反思。笔者要郑重呼吁教材编写部门,能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编写出更符合衔接教学需要的好教材。教材是实现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教学“脱节”的形成与现行教材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虽然说小学初中教材进行了整体设计也体现了各自特点,但事实上还是有改进的空间。同时,笔者还要大声呼吁教研部门,初一衔接教学关乎中学英语的根基,要更加关注衔接、研究衔接、帮助教学一线实现无缝衔接。
  四、结语
  综合本文所述,衔接教学关乎初一新生的英语学习和健康成长。唯有各方多措并举、一齐发力,这块困扰多年的牛皮癣才能得以彻底根除,初中英语教学的新局面才能早日打开。
  【作者简介】孙建安,如皋市外国语学校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