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287 点击:

      摘 要:英语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的习得和使用,更重要的是把语言看作是文化学习的桥梁,去认识更广阔世界的窗口。不以高考为目的的高职英语学习,应该把英语和文化学习结合起来。服装设计专业的高职学生更应该系统学习欧美文化,更客观地对待外来文化,才能做好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高职英语;文化;学生;服装设计
      作者简介:高曦,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关于全国公共英语考试应不应该继续的话题一直有,关于高职学校英语课堂的教材改革、教学改革也是一直处在话题里,而今年上海突然取消了小学英语的考试,这让许多人开始质疑是否英语学习的重要性降低了,但是应该要思考的问题不仅仅是英语能力考核的问题,而是学生应该要学习的英语到底是什么。不以高考为目的的高职英语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中越发困顿。确实,英语学习从来就不是以一张卷子、一套试题为最终目的的,而应该是一种能力、一种技能的习得。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英语已经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语言的习得应该是通过一门语言来了解它所在的语言体系里的文化,是通往了解更大世界的桥梁。
      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服装文化是可以看得见的最为直观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能够体现该专业学生对于各种文化的综合掌握。正因为如此,高职英语课堂引入英美文化的教程极其重要。
      首先,课程标准要求必须有文化的学习引导。《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对于课程任务提出这样的要求,“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形成开放包容的态度,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理解思維差异,增强国际理解,坚定文化自信”。
      学科四个核心素养之一就是“跨文化理解”,是指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学习中外优秀文化,拓宽国际事业,形成对外国文化的正确认识,感知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维方式的多样性,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从不同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从而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理解多元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播。而在这个核心素养上提出的目标就是需要学生能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能进行跨文化交流,能用英语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
      在课程实施的教学要求里,要充分发挥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形成对外国优秀文化的正确认识,坚定文化自信。
      因此,在高职英语课堂中加入欧美文化的学习是符合课程标准的。
      其次,在高职英语课堂中加入系统的欧美文化学习,可以避免服装设计专业中“崇洋媚外”的认知。在调查高职15级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和毕业论文中发现,22组设计作品里,除了一组童装和两组中国传统嫁衣设计以外,其余都选择了欧美不同文化阶段的设计。对欧美文化这样的认知,是过去的几十年文化输入的结果。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国门的打开使得当时欧美先进科学文化技术、先进的生产力以及生产管理模式大量引入中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确实给生产力技术欠发达的中国带来了生产革命的巨变,使得中国迎来了和平崛起的时代。但是随着科学技术一起进入国门的,还有当时欧美文化的冲击。如果文化是国家综合发展的软实力,那么软实力更是不容小觑的,它可以从无形中改变人的认知和价值观,从而通过这种无形手段入侵国家最薄弱的一环。这样的软实力输出无疑对青少年的成长和价值观具有强有力的引导。
      面对强大的欧美文化输入,正视它,了解它,才能辨别它。欧美国家由于国力依旧占据世界的顶端,而服装设计领域一直以来也都是欧美国家占据着时尚的主导权。时尚圈一直以来都是欧美在主导,因此学习这一专业的高职学生必然会大量接触到以欧美文化为基础的服装文化。语言承载着文化传播途径,对于语言的教学不能只是教授“怎么说”,,也应该教授“为什么这么说”,只有系统规范的课堂学习才可以避免学生对欧美文化的一味推崇、追随和认同,所以高职英语课堂应该承担起文化传播责任。
      再次,高职学生的年龄段处于青春期,从心理角度是渴望突显个性的。“猎奇心理”使得这一年龄段的高职学生在接触欧美文化的时候,会对不同于中国文化的部分尤其关注。
      15级服装设计毕业生的毕业作品中,4组同学选择了毕加索的画作作为设计灵感,毕加索的画作风格在他的一生中是多变的,学生只选择了他后期超现实主义作品中“支离破碎”或者“怪异”的表象。4组同学选择了街头文化和嘻哈文化,但在理念里都只是选取了街头文化和嘻哈文化中“叛逆”“不满现实”“愤怒”“抗争”等负面情绪的发泄。5组同学选择当下社会人的情绪表达为灵感,“焦虑”“逃避”“无奈”……这样的元素体现在“小丑文化”上,灵感的来源是美国大片《小丑》,而表现在服装作品上则多出现了骷髅和血腥。2组同学选择了很典型的“哥特文化”,表现形式无一例外是“死亡”“颓废”“恐怖”“黑暗”的服装设计。在所有作品里,大部分设计理念的文化都是很有负面情绪的,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欧美文化时,只看到了这些文化中尖锐突兀的部分。在过去的欧洲文化里,无论是古典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还是浪漫主义时期,宗教的斗争始终贯穿其中,应该说欧洲的文化史离不开欧洲的宗教史。无论表象中体现出来的虚华、浮夸、绚丽、黑暗、尖锐等等,都或多或少体现了宗教文化下的人性和生活。中国的悠久传统文化从整体上看,儒家文化贯穿始终,是“有容乃大”的宽容,作为在完全不同的文化价值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应该以冷静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表现形式较为尖锐的欧美文化。
      近几年另一个突出现象是学生逐渐偏好于小众型文化,比如LGBT文化,在14级的毕业论文里甚至一半的学生都在研究这个文化,但是体现在设计作品里的只是性别的模糊对待,或者女装男穿这样的形式。像LGBT这样的小众文化,学生只能通过网络或者自媒体的方式去了解,课堂以外的学习方式对于还在三观养成期的学生来说,风险性是极高的,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看待社会的方式,不仅仅关乎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有是非观。

    20220403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