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992 点击:

      摘 要:创新素养教育聚焦学生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培养人才,学业指导立足学生专业认知、专业能力、专业发展培养人才。基于创新素养教育内涵,借鉴高等教育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经验,探索构建多维、立体、长效的高中英语学科学业指导体系,为高中学校纵深推进创新素质教育提供策略建议,为高中学生学业发展、创新提升提供现实路径,促进实现高中英语学科创新素养教育与学生学业指导有机衔接、融会贯通、一体运行。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科;创新素养培育;学生学业指导体系
      作者简介:刘青,女,宁夏青铜峡人,银川唐徕回民中学,高中英语一级教师,文学硕士。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自2018年宁夏纵深推进创新素养教育以来,明确提出要聚焦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三大核心,深刻把握不同年齡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确保每个学段、每个学科始终贯穿创新素养教育要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普通高中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开展创新素养教育对于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增强高等教育发展后劲、提升全民创新创造能力,,特别是为高中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未来专业发展打牢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普通高中设立英语学科、开设英语课程、开展英语教育,必须在注重满足高中生外语习得、专业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需求的基础上,聚焦创新素养三大核心,对接高等教育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加强学业指导提升专业能力、开发创新素养,为高中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基本工具、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因此,基于高中英语学科特点和创新素养教育要求,自高等教育视角而下,分析研究高中英语学科创新素养教育与开展学业指导、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在逻辑、运作机制和实现路径,显得十分必要且迫切。
      一、创新素养与学业指导:“两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
      (一)创新素养的三个核心要素
      创新素养的核心在创新,是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2016年出台的《关于在初中以下学段推进创新素养教育试点的指导意见(试行)》中指出,创新素养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三个方面。具体而言,创新人格是理想、信念、意志、情感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总和,更多是精神层面的人格特征,比如好奇心、问题意识、质疑精神等;创新思维是利用已掌握的知识从某些事物中寻找新关系、新答案的能力,比如破除迷信、超越陈规、统筹思考、勇于探索等思维品格;创新方法是根据创新思维发展规律和大量创新实例总结出的原理、技巧和方法,更多是技术层面的实操能力。开展创新素养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破除对“书本”“经验”“权威”的迷信,做到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只唯实。
      (二)学业指导的三个实践方向
      学业指导核心在指导,是学校、教师等教育力量为学生提供的知识与文化、课内与课外、学科学习与终身学习以及未来大学专业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支持与服务活动。比照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中职学校学业指导的工作要求,高中阶段的学业指导理应包括新生入学指导、学习策略指导、学业规划指导三个方面。具体而言,新生入学指导解决的是学生适应、转型和过渡的问题,帮助其顺利融入高中学习,进而确立学习目标、完善知识体系、发挥潜能潜力;学习策略指导解决的是学生学习能力、技巧、方法等问题,帮助其加强学习过程管理,进而增强学习习惯、提高应试策略、提升学习质效;学业规划指导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问题,帮助其探索未来的个人目标、选择未来的专业方向、探索未来的职业可能。开展学业指导,就是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从而提升高等教育阶段的专业兴趣、培养终生事业追求的学术志趣。
      (三)学业指导作为创新素养教育载体的实践可能
      创新素养作为一种宏观教育理念,是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但总体是形而上的,需要通过某种媒介得以催化转化。而学业指导作为连接宏观教育理念与微观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创新素养教育可以通过学业指导这一桥梁,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操作方法,明确学生应当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创新是什么、创新人才什么样、怎样培养创新人才”这一根本问题,从而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的变革。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智力迅速发展、心理相对稳定、知识体系逐渐系统、学习能力显著提升、自我发展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将学业指导前置于此,更加有利于健全创新人格、培养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方法。
      二、内在逻辑与终极指归:高中英语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现实关照
      (一)学生层面认知不足、思维僵化、评价失衡的个体困局
      专业认知水平决定创新创造、自我实现的效能。现实中,学生普遍对高中英语学科、高中英语学习的认识浮在表面,认为只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的简单延续和考试评价的重要科目,导致知识获取虽更加系统但语言使用能力相对较弱,语言学习的基本技能虽更加娴熟但跨文化交流交际能力相对较弱。同时,学生普遍对英语学科的专业性质、专业认知层次较低,仅仅看到英语的工作属性,注重提高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一定程度忽视了英语的人文属性,通过高中英语学科学习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明显不足,通过高中英语学习形成开放包容态度和健康审美情趣的能力明显不足,通过高中英语学科学习对比“东升西降”世界格局趋势变化的能力明显不足,难以从根本上坚定文化自信,更好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大变局。
      (二)教学层面专业培养、前置培养、协同培养的联动不足
      创新人才所具备的三个核心要素大多是在高中阶段逐渐发展起来的。现实中,高中英语学科教师的创新素养也存在不少短板,对于自身专业的认知水平,明显低于接受高等教育专业训练之时。同时,因为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高中阶段英语学科教育与高等教育阶段的专业教育,在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着衔接盲区,高中与大学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相对独立甚至“老死不相往来”,将系统的专业学习前置到高中阶段,开展深度合作、系统培养的体制机制明显短缺,导致一些有语言天赋、专业志趣、学术热情、研究能力的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由于缺少专业教师的辅导、引导、指导和相对适宜的方法、平台、机制,错失了专业培养的敏感期,造成了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断层”,让学生优势潜能发挥缺乏有效的支撑和指导。

    gzslib20221121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