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8815 点击:

  摘 要:为贯彻落实《江苏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本文聚焦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背景、教师信息素养的相关文献理论、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案例分析,从这三个层面对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进行分析,旨在研究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特点、发展情况及实现路径。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2.0;职业教育;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
  作者简介:魏维(1987-),男,湖北武汉人,苏州百年职业学院,博雅学院产教融合负责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语学科信息化教学。
  一、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背景
  我国长期以来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变革作用。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推动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
  江蘇省“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愿景。规划中指出:“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点发展高职教育,打通职业教育升学通道,实施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江苏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实施行动”部分明确提出开展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
  信息技术素养在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于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信息技术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信息技术被认为是促进教育变革、获取其他核心素养的重要推动力;第三,信息技术被认为是评价其他核心素养的重要工具。
  二、教师信息素养的理论支持
  近年来,信息技术,特别是大数据、5G网络、虚拟现实等智能技术,被人们用于提升教学质量。江苏各高职院校的通信设备、网络环境、硬件软件均有很大程度的提升。随着硬实力的稳步增强,那么高职院校教师的软实力发展情况如何?本文将运用以下理论模型,进行分析与评估。
  国际层面,关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模型分析,笔者参考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简称ISTE)发布的《教育者标准(2017版)》(ISTE Standards for Educators),当代教师扮演“被赋能的专业人士”和“学习的催化剂”两大维度的角色,将教师的能力细分为学习者、领导者、公民、合作者、设计师、促进者与分析师七个角色(见表1)。
  整体而言,ISTE《教育者标准(2017版)》着重强调教师信息化能力在促进学生学习与核心素养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强调其促进学生学习而非提升技术能力,强调符合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教师角色的变化。
  国内层面,针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江苏省教育厅提出,通过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到2022年,江苏计划设立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建立适应学校信息化发展需求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新模式,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江苏省教育厅提出一系列微能力点帮助老师自查与互查,这些微能力点是以“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为分类标准而展开具体评价(见表2)。
  笔者分析表2发现,从个性化、智能化、情境化三方面来评估,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是由单一到多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投入到高投入的逐步递进过程。江苏高职院校普遍拥有较为成熟的多媒体教学环境,院校在搭建混合学习环境方面也坚持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考虑到营造智慧学习环境需要政策、资金、时间、技术、人力等方面的大量投入且短期收益效果并不明确,所以智慧学习环境的形成有待进一步的政策支持和指导。
  三、苏州百年职业学院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研究案例分析
  笔者以苏州百年职业学院(以下简称苏百)为案例,旨在探讨高职院校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路径。
  为贯彻落实《江苏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高外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苏百安排教学科研处进行牵头,召集博雅学院(原外语系)全体外语教师、信息化与设备中心专家团队形成专项工作小组,联合行动,推动全校外语课程改革。
  接下来,我们以苏百针对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英语III课程的授课教师设计的通用信息化教学教研计划表为例,探讨具体操作方法(见表3)。该课程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环节优化、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教学课件PPT的应用、学科工具的应用这四部分内容。
  从教学教研计划来看,大部分研讨时间投入到帮助教师学会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制作,主要是微课制作学习,与课件PPT的制作。如果教学教研计划实施得当,能够在教研培训会议中促进外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维认知发展以及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但是,教学教研计划对于教学资源制作以外的信息技术支持教学的形式,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当然,对于上述课程改革性质的教学实践创新,苏百的部分老师在调研反馈环节表达了自己的疑虑或困惑,笔者概括起来有如下三点:
  第一,针对新入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项目,过去对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往往局限于一到两门教育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以多媒体课件制作为主的教学竞赛等,强调对某些热门信息技术的掌握,而容易忽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以及信息化教学的最终育人指向。
  第二,学校专职教师的工作繁忙且精力有限,有时候难以主动积极地拥抱变化、适应改革;区别于新教师的快速学习和调整适应能力,熟手型和专家型教师在形成稳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之后,很可能不太愿意走出舒适区,不一定支持改革。
  第三,目前关于信息技术的培训,通常注重于高深理论和深奥技术,容易脱离教师最关心的课堂与教学,使得教师并没有充分意识到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积极变化。
  对于以上这些代表性很强的问题,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学校管理层、还是学院及教师个人,包括学生在内,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需要进一步优化政策方案,完善落地执行,,积极解决实际问题。
  四、结语与展望
  21世纪,信息技术不仅仅只是应用于教学的工具,更将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力量。中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面向未来因材施教,培养学习者的核心素养,实现终身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高职院校外语教师应该适应时代育人的新要求。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学习测评平台可以用来加强传统的机械练习,反复刷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靶向治疗”,即针对其弱点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以避免重复机械的作业,把学生与教师的时间解放出来用于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沟通合作能力等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阶思维能力,关键是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目标是什么以及具体如何使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关于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培养还有很大的空间值得探索。笔者坚信,作为职业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在对信息技术的正面优势与负面影响有充分认知情况下,持有严谨科学的理性态度,才能适应未来世界、勇担育人责任,才能培养出面向未来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张会敏.教师专业化背景下高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体系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张琳.指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