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573 点击:
  摘 要:英语作为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外语课程,其基本价值是提高人才国际化视野与对外交流能力。但我国大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出发点有着明显差异。中小学英语教学侧重于基础性、通识化内容,旨在夯实英语语言运用基础,教学创新主要根据语言学习规律展开。而大学生即将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应侧重于实用性、职业化,旨在为人才事业发展赋能,教学创新还需兼顾用人单位需求。本文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以系统化思维设计高校英语教学创新思路、提出具体创新策略,以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高校英语;就业导向;教学创新;ESP
  作者简介:伏平(1986.01-),女,上海人,上海城建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客观来说,我国学校教育框架内长期、连贯的英语教育教学的实施,为夯实学生的英语素质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即英语教育容易出现“尾大不掉”的现象,高校英语教学仍然会沿用基础教育阶段的理念、模式、方法等,这一做法导致大学生英语知识、技能严重偏离就业发展方向。具体表现为,仍沿用灌输式教法、“以教为本”的课程结构、“碎片化知识点”的内容呈现形式等。更为严重的问题在于,很多高校的英语学科教学从一开始就偏离了就业导向,在本科四年或专科三年的教育过程中,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之间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关联,即高校英语教学开展方式基本为公共英语、通识英语,而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的概念并未引入教学体系。在这一背景下,高校输送到各用人单位的人才虽然具有一定英语交际能力,却仅限于日常的、浅显的书面或口语交流,自然无法保障英语成为促进就业的加分项。进入21世纪20年代,中国发展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中国-东盟全面战略合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事务推动下,倒逼高校学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英语素养,英语教师要以就业为导向,重构英语教学模式,以契合社会发展需要。
  一、就业导向下的高校英语教学创新价值解读
  (一)更好地实现高校英语教学意义
  从教育实施形式来看,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目标是明显不同的,前者是为了人生规划,后者是为夯实基础,这一特征在英语教学中也有体现。基础教育属于“全领域教育”,以高中阶段为例,学生需要学习包括英语在内的多门课,且衡量课程价值的标准并非实用性,而是在高考中的占分比例。而高校教育基于专业展开,即具体开设那门课取决于专业发展需求,所以跨专业视域下课程类型差异很大,大多数专业虽然都设有英语课程,但重视程度明显弱于专业课程。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需要重新评估英语学科的重要性。在中国社会日渐开放的背景下,无论哪个专业的人才都有可能参与涉外活动,从这个角度出发,英语对于不同专业而言不是可有可无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更好地服务高校人才职业生涯
  从教育内容层面分析,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英语教材、教辅材料、数字化资源等都存在更新缓慢的缺陷。以各个时期、各种版本的大学英语教材为例,并未彻底摆脱基础教育时期英语教材的编写思维,语法、词汇、阅读理解、语篇习作等始终为主要内容,这样的英语教学内容构成主要是为“学习生涯”服务,而高校人才所面临的是“职业生涯”,且经历小学至大学漫长的英语学习之后,英语基础知识、学习方法等已然掌握。因此,基于就业导向展开英语教学创新探索,具有更好地为高等人才职业生涯服务的价值,特别是依据专业知识体系、开发校本英语教材,能够彰显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优势,让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挂钩,这样有助于人才更加适应职业场景中的涉外交际。
  (三)更好地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教育事业的根本价值在于服务社会发展,人才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分子级个体”,应该主动适应就业需要。近年来,我国经济转型趋势非常明显,各个产业都从规模化、粗放型经营模式中走出来,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人才构建高质量经济发展模式。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人才对于高质量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国家及地区之间的经贸合作、科技交流、文化互动等,英语是联系不同文化群体的重要媒介。从现实维度来看,旅游、商务、外贸、海关等大量岗位职能,都要实现与国际接轨,因此以专业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系统地推进高校英语教学创新,可以帮助高校大学生获取更多成功契机。
  二、高校英语教学的就业导向实施现状与诊断
  (一)英语缺乏在专业教材中的渗透性
  高校所使用的的英语教材版本众多,但这些教材缺乏对特定专业的针对性,供公共英语教学使用完全可以,却不适合用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从这个角度说,英语尚缺乏在专业教材中的渗透性,导致两种学科无法密切的结合。从现实角度出发,不同专业对于英语知识、技能的需求明显存在差异,如旅游专业的英语教材使用应注重对话交流,英语词汇、语法等运用需要契合旅游消费场景。而建筑、装潢、会计等专业的英语教材使用,则强调本行业内的术语运用,所跨越的学科领域形成了不同的交叉点。因此,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开发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势在必行。
  (二)教法多样性有余但引导性不足
  高校本身是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教学场域,英語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运用并不僵化、单一,尤其是“互联网+教育”理念出现之后,各种新媒体、数字化资源被投入教学活动中,很大程度上优化了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但通过“做加法”来改进教学方法,是一个持续积累的量变过程,并不能保障教学方法效果的“质变效应”。换句话说,高校英语教学方法本质上仍属于被动式、填鸭式、灌输式范畴,消除这一负面影响的关键在于将“以教为本”的理念转变为“以生为本”,进一步加强引导性教学的落实。
  (三)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严重匮乏
  从高校英语教师立场出发,所谓专业素养主要是针对英语专业而言的,不排除英语教师在其他领域有一定造诣,但无法保障英语教师专业素养与高校学生专业立场完全一致。这就涉及高校内部非英语专业的教学组织安排,如经管、计算机、旅游、酒店等专业的学生所接触的英语教师,基本上是英语专业出身,很少具备其他专业的知识储备。如此一来,教师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就无法保障“自身专业”与“学生专业”的对称性。